•  
     
    聯系我們 英文版

    跟著廈大學海洋丨科普,科研精神的另一種傳承!一群研究生們的科普后感!

    時間:2021/07/14

    來源:

    瀏覽:


    70.8海洋體實驗室

    113E7

     

    A182E

    騰訊發布了一支關于全球變暖的公益宣傳片《潘滾與威兒》,旨在呼吁更多青年人加入到探討可持續發展、探討人類共同的未來。

     

    10F775

    15042

    757F0

    111EA


      202084日,第五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在廈門大學東山站開展了有史以來的第三屆中學生科普活動研究生論壇主動將科普環節納入學術論壇中,將科普的重要性在潛移默化間植入到這些未來的科學家腦中。科普環節納入學術論壇的初衷是想要從孩子們求知的眼神中獲得科研的力量



    621B


    "每個孩子好奇的眼睛,

    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


    5E5DE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17級博士生,

    MEL研究生學術論壇科普環節創始人。

     

     CA73

    每個孩子好奇的眼睛是這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所以當我開始組織研究生論壇的時候,我就希望把每一屆參與的學生組織起來去到中學進行巡講,這不僅僅是將科學知識以科普的方式的傳播出來而已,我更多的是希望我們能看到那一雙雙好奇的眼睛,然后從中獲得在科研路上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991F


    "科普確實不容易,但是比科研要簡單"

     

    1260E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17級博士生,

    看不見的貢獻者——海洋微生物與藻類主講人。

     

    A340

     

    "科普報告和學術報告區別還是非常大。語言表達、邏輯組織、難度設計、專業性和趣味性的協調,都需要根據受眾的不同進行調整,想做好需要投入較多的精力。我認為最難的是趣味性的加入及難度設計。這其中的平衡難以把握,過于簡單或過于復雜、過于呆板或過于搞怪、都會讓科普的效果偏離預期。"


     


    "我要讓科普與科研同時起飛!"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17級博士生,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

    第五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科普活動指導者。

     

    92B6

     

    "雖然做科普與大家平日所熟悉的學術匯報在形式和受眾上差異較大,但在很多地方是有共通之處的。如:要怎樣發掘有趣的知識點?要怎樣表達才能讓聽眾更感興趣也更易理解?所以,在科普中用到的一些技巧也可以在大家的科研工作中使用,對自己之后的學術匯報、寫學術論文都會有所幫助。"

     

     


     

    "孩子們說:以后再也不買瓶裝飲料了!"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19級碩士生,

    科普環節獲獎團隊海洋塑料主講人。


    讓我十分感動的是,在我結束科普報告后,有一個小男孩想要拿起雪碧暢飲時,突然停下嘟囔了一句:以后不買瓶裝飲料了,會有微塑料,要保護環境!一次簡單的科普活動,看到孩子們對塑料制品認識的改變,我很欣慰。

     



    "科普,讓更多的人能認可我的科研工作。"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7級博士生, 

    觸手可及的海洋——潮間帶主講人

     


    科研工作者不能埋頭于自己的研究中,要通過科普讓大眾知曉,而科研工作者也要通過科普將自己的所學所知傳授給大眾。我被組員推選為組長,并且根據我的研究方向,選定了主題。本來我還很忐忑,但看到同學們的很認真的聽講,也認真的參與活動問答,我很開心,很欣慰。印象最深的是在每次講到有趣的地方,比如講潮間帶生物的行為,小同學們表現的很開心、很興奮,那一聲聲哦~~讓我很欣慰。同學們對我們所講授知識感興趣并且能夠從中受益,就是對我們工作的認可,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






    "科普的快樂在于分享,

    我很享受做知識的傳播者"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8級碩士生,

    我是你的藍眼淚主講人,

    科普公眾號不懂實驗室管理者之一。

     


    此次科普環節中,讓我深受感動的是臺下同學們年輕朝氣的雙眼,充滿了好奇和無限可能,無論是否汲取了臺上哥哥姐姐們輸出的內容,他們對于新知識的回應和認真,都讓我們感到莫大的安慰與認同,也讓我親身感受到科普的意義與魅力。感動之余,還有絲遺憾,大家對于海洋的科學認識相較于陸地而言還是太少。海洋科學如何能更好地走進公眾視野,海洋科普如何從小眾向大眾轉變,公民海洋意識如何能更好地提升,都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科普的快樂在于分享,享受知識傳播的過程,享受知識汲取的過程。

     




    "一次啟蒙,一次改變自己人生的契機"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8級博士生,

    海洋科考主講人。

     

     

    我們選擇了生動、通俗而又容易被接受的海洋科考之旅進行科普,也是希望他們能夠主動說出自己心中所知道、所想知道的東西,也從另一方面認識我們的海洋。幫助孩子們打開心扉,引導甚至啟蒙他們走進知識的大門,這不就是做科普的大家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嗎?

     

     

    FAE8


    20167月人民網對于中國科普現狀的一篇報道中寫到:大多數科學家認為科研是本職,科普是不務正業,這種觀念在初入科研圈的研究生中也較為普遍。

    如今在國際上,科學家做科普的情況已經十分普遍。英國科研理事會(RCUK)及其8個學科理事會對其資助的項目提出了從事公眾理解科學的要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要求所有獲得資助的項目,提取獲得資金的0.5%~1% 從事面向公眾科普的社會服務和教育活動;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JST)下設有促進公眾理解科學部,公眾理解科學經費占JST 總支出的6.7%

    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基金委和科技部現在也在鼓勵其資助的項目做科普宣傳,包括全國科技周等,鼓勵高校,實驗室開放MEL(廈大海洋國重室)也在逐年加大科普力度,例如海洋開放日、嘉庚號公眾開放活動、海洋媒體訓練營等。

     

    46523

     

    一石激起千層浪,第一次科普環節舉辦后,MEL(廈大海洋國重室)研究生做科普的事情就在中學中流傳開來。隨后,第四屆、第五屆研究生論壇將團隊匯報和科普環節相結合,使科普環節更加立體、多元化,收獲了更多積極的反響。隨后,我們意識到,普的意義不局限于研究生,具有社會效應,在于傳播

    而傳播又不僅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精神,一種理念的傳承。這種效應是長久的。長遠來看,我們的一次科普行動可能就會為他們種下海洋夢,這是一種科研精神的傳播。研究生通過科普收獲到成就感與使命感,意識到科普的價值,進而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中實踐并傳承下去,將這一份責任傳遞給更多的科研工作者。

     

     



    "科普的意義,更多在于科學傳播"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20屆碩士,

    第四、五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組委會成員。

     

    去年的科普環節是論壇的一大亮點,非常受學生和老師的歡迎,在東山縣各個中學流傳開來,今年西埔中學就是聽說了這個事情之后主動找到東山站與我們進行合作。我再一次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科普的意義,科普并不只是能起到即時的、立竿見影的效果,并不僅僅在于讓那些聽了科普的人學到了知識而已,科普的意義更多的在于傳播,在于聽過的人向沒有聽過的人的推薦,讓沒有聽過科普的人認識到科普的魅力。

     

     




    "我們需要將這種社會責任,

    傳承給研究生們!"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18級博士生,

    第四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科普環節參與者,

    第五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組委會成員。

     

    在科普活動過程中,面對中學生們對未知的好奇和熱情,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與使命感。海洋學科是廈門大學的雙一流學科,我們作為海洋人,理應對于科普作出貢獻。因為想要將這種社會責任感傳遞給更多的研究生,讓他們意識到,搞科研不僅僅是搞科研,還有一份科普的責任在,我抱著極大的熱忱加入了今年的組委會。我相信,我們的科普會讓學生們多一分對海洋的了解,為培養下一代海洋人才提供助力,為他們種下海洋夢。

     

     

     

     


    30A23

     

    第五屆MEL研究生學術論壇,授課者皆為海洋科學專業碩士、博士生。他們具備專業的知識基礎,有足夠的激情和豐富、生動、有趣的課程方案。在他們專業的引領下,可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他們更深入地了解海洋世界。

     



     

    CECE


     

     

     

    東山站孫圣垚

     

    作為一名海洋科學工作者,我平時經常接觸不同年齡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職業的公眾。就我自己的切身體會而言,科普,特別是海洋科普,的確任重而道遠。其實,建站之初,科普教育也是東山站的重要功能定位之一。三年來,東山站也成功舉辦了多次公眾科普活動,一步一腳印地兌現自己當初在蘇峰山下許下的諾言。今后,東山站將繼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依托海島資源,與當地政府部分、媒體、社會團體、中小學校、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在科普教育領域繼續乘風破浪。

     

     

     

    70.8 Q1: 科普很難嗎?

     

    研究生們:“科研工作與科普工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科研工作者是最適合做科普的人群,而科普可以為科研工作提供力量。希望作為科研人員的你、我、他都能加入到科普的行列上來,科普真沒那么難

     

    70.8 Q2: 科普和科研的關聯是什么?

     

    研究生們: 同一個初心。科普只是一個把我們研究過程中枯燥又乏味的日常工作,講成另一個生動、簡單而又具有科學性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其實也是吸引我們做自己研究課題的真實初心。我們開始研究自己的課題時,也是因為我們可以感受到本研究存在的樂趣和價值。可能在長期的研究中,我們逐漸忘記了這份初心,就像是這次的科普活動,我們在向孩子們做一份簡單的科普報告,也是一種尋找自己最初做科研的快樂的過程。找回初心一點都不難,因為它一直都在。 

     

    70.8 Q3: 科普對于科研意味著什么?

     

    研究生們:科普只是一個告訴大家真相的過程。這些真相早就存在于我們日常查閱的一份份文獻和一本本書籍中。科研人員是真相的開拓者,我們做研究查閱的文獻和書籍,就已經蘊含了真相本身。在很多的問題上,經過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員的無數次探索,消耗了一批又一批科學家的青春,我們得到了這些問題的真相。我們僅僅是要把這些真相轉化成大家都能明白的故事。在科普的過程中,我們也是對科研工作者辛苦工作的一種致敬

     

    70.8 Q4: 科普的最大樂趣什么?

     

    研究生們:科普是科研人員艱難科研旅途中的一份快樂的休憩。科普在給大家帶來真相的同時,也同時會帶來快樂。人們在獲取真相的同時,就會自然而然的產生一種快樂。這種大家一起快樂的氛圍,很容易就會使我們在科普的過程中產生快樂,就如同上面他們幾個人在給孩子做科普的時候,都會在感受到孩子們的快樂的同時,自己也會由衷的產生快樂。做一件自己能感受到快樂的事,又有什么可難的呢。

     

     

     

    撰文 - 李靜、吳思琪

    采編 - 孫圣垚

    總編 - 70.8 海洋媒體實驗室

     

     

    參考資料

    [1] 魏艷,趙竹青. 中國科普現狀:科研人員做科普為何動力不足?[EB/OL]. 2016-07-19.

    [2] 趙立新,朱洪啟,高宏斌, 國外科學家參與科普的現狀研究[EB/OL]. 2018-11-28.

    [3] 南方日報評論員習近平: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位置[EB/OL].  2016-06-02.

     

     

     

     

     


     

     

     

    上一篇: 跟著廈大學海洋丨廈大蔡明剛教授公開課《微塑料的味道:一只魚的表白》 下一篇: 跟著廈大學海洋丨我以為這是攝影課,原來是科學課?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