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勵行致遠”,廈門大學海洋學科自建校之初創立,為國家的海洋科學事業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被譽為中國海洋科學的“藍色搖籃”之一。在學校和學院的大力支持和推進下,海洋科技博物館終于在2016年4月廈門大學95周年校慶期間開館!
博物館擁有著深厚的海洋學科歷史底蘊,整個海洋科技博物館一期含6個展區,面積為750平方米,分別為綜合展廳,地質展區、生物展區、水聲信息與通信展區、觀海弄潮展區和水下機器人科創展區。綜合展區展示了人類對海洋的探索手段和研究領域,以及廈大海洋學科的發展和歷史;地質展區則重在介紹地質學科的基本要素和單元,以及地球、海洋巖石圈的結構和演化歷史;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海洋生物標本陳列在生物展廳,包括“嘉庚水母”(1926年)、中華白海豚、玳瑁、綠海龜、硨磲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水聲信息與通信區講述水聲通信技術,揭秘了潛艇、戰艦、聲吶、蛟龍號和海豚中的聲學奧妙,更有水下機器人互動體驗區域,展示了廈大海洋在海洋、機械、電子等多學科交叉中,圍繞水下機器人與智能傳感方面取得的成績,更呈現了廈大海洋在水下機器人產-學-研-教的全方位成果;觀海弄潮區主要呈現的是海洋水文觀測在信息服務、防災減災等領域的應用。
展館背靠廈大海洋學科的強大科研實力,是一個國內領先的集海洋學科歷史傳承、創新性的海洋科技成果展示、推廣以及互動體驗為一體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力圖在廈大師生們的共同努力下,借助廈門大學科技博物館這個平臺積極推廣和普及海洋科學文化知識,讓人們走進海洋、了解海洋,立足廈大海洋具有國際領先的科研創新力,在創新和科技互動上引領民眾拓展海洋科研能力,開創性地策劃各種有主題的、互動探究型的海洋精準主題科普活動,吸引媒體和企業前來合作,共同探索海洋研學之路,通過多渠道多方位弘揚海洋文化,增強民眾海洋意識,提高民眾海洋素養。
一、常年免費開放參觀,是廈門大學對外海洋科技與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
常年免費開放(除寒假閉館2-3周),接待人數在4000人以上。訪客主要以大、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學生為主,也接待兄弟單位來參觀學習的同仁和游客。為校內外各種機構單位提供集專業性、創新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海洋主題科普實踐活動,也有能力服務于來自國際機構的海洋文化交流,支持廈大各學院及兄弟單位,中小學在博物館舉行實踐活動。在廈門市政府舉辦的國際海洋周活動,國家科技節中作為主要承擔單位接待來自全國各省市的海洋科學愛好者。承擔起了廈大對外海洋科技文化交流的窗口作用。
二、以宣傳海洋科普文化為己任,積極踐行。
以多種形式推廣博物館和海洋科普文化,包括微信公眾號、抖音公眾號和與新浪、網易、廣播電視和福建省教育電視臺等合作進行海洋主題科普活動和海洋科學文化知識的推廣,舉辦各種海洋科技專場活動,爭取更多的機構掛牌和認可,增加在民眾中的知名度。
三、與大學生海洋科研創新項目相結合,將科研成果轉化成科普課程為民眾服務。
背靠廈大海洋學科超強的科研實力,帶領本科生開展博物館相關課題的研究,積極對這些大創科研成果進行推廣。不僅推出博物館獨有的創新型科技展品,還開創性地將成果轉化成青少年和兒童能接受的海洋科普課程。開展了基于創新成
四、開創有主題的互動探究型海洋科普活動,吸引民眾前來參觀和媒體前來合作,提高全民海洋意識。
改變傳統博物館提供簡單直接的參觀服務的特點,在國內展館中首創開展各種有主題的、精細互動型的科普活動并積極推廣,吸引更多的民眾到博物館中來進行研究性學習。
五、主動走出博物館,聯手企業走進中小學校和社區,促進海洋意識宣傳
博物館不僅要大膽地引進來也要主動走出去,走進渴望海洋知識的中小學生和社區民眾,進行海洋科普知識的宣講和博物館的推廣。
六、培養海洋科普講解員隊伍,更好地為地方科普教育服務。
在有志于投身科普教育的大、中、小學生中選拔一批綜合能力強熱愛海洋科普的學生成立講解員預備隊,通過專業的培訓,使他們具備海洋科普講解能力,為社區及大中小學校園開展海洋科普活動儲備人才。
七、積極為企業發展和廈門市海洋科普文化教育發展事業提供幫助,助力海洋事業的發展。
為廈門市海洋文化產業建言獻策。為企業提供海洋科普教育咨詢服務,聯合涉海單位和企業,抱團為海洋科普文化的發展謀求更大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