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4日上午,廈門大學“嘉庚”號KK1801航次從廈門遠海碼頭啟航,將進行為期30天的南海、呂宋及西北太平洋的考察航次。該航次由廈門大學曹知勉副教授、柳欣副教授和香港科技大學劉志強博士后組成首席聯合工作組,調查區域為南海、呂宋海峽及西北太平洋,擬研究南海經由呂宋海峽與西北太平洋的物質交換過程,比較不同區域上層水體生物泵過程,驗證“大洋主控型邊緣海”碳循環理論框架的應用,建立關鍵功能類群的生物量群落結構-有機碳表征-新陳代謝通路的內在聯系,闡明經典食物鏈、微食物環、病毒回路對儲碳過程(初級生產和顆粒輸出)的調控過程和機理。來自廈門大學、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市香港科大霍英東研究院等共36名科考隊員參加本航次。
該航次由國家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南海碳循環過程、機理及其全球意義”(CHOICE-C II,戴民漢教授主持)與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MARCO,黃邦欽教授主持)聯合組織與執行。

啟航當日,臺灣大學陳發林教授、白書禎教授,香港科技大學甘劍平教授,以及廈門大學戴民漢、黃邦欽、王海黎、郭香會、李驍麟等來自兩岸三地的科學家趕來送行,為科考隊員們加油。隊員們士氣大增,盡管冬季航次困難重重,大家還是信心十足。

截止發稿時,航次已進行5天的考察,在船上科考隊員的努力及模型預測、遙感支持等配合下,進展順利,已成功布放生物地球化學水下滑翔機(BGC-glider),完成西北太平洋的觀測,目前正在呂宋海峽開展調查。敬請期待“嘉庚號”科考船滿載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