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丁少雄教授課題組發現處于新物種形成過渡階段的海洋生物類群

    時間:2018/01/12

    來源:COE

    瀏覽:

    2017年11月10號,我院丁少雄教授課題組在遺傳學經典期刊Heredity發表封面文章“Characterization of hybridization within a secondary contact region of 3 the inshore fish, Bostrychus sinensis, in the East China Sea”,闡述了西北太平洋邊緣海一個處于種化過渡階段的海洋生物類群。

    物種是生物學研究的基石, 任何生物學研究都離不開物種。因而,種化過程(speciation)也即新物種的形成一直是演化生物學研究中引人入勝而又富有爭議的議題。相對于陸生生物,海洋生物由于缺乏必要的地理屏障其種化過程要顯著難于陸生生物。然而,研究表明第四紀冰期與間冰期交替導致的海平面震蕩式上升與下降使得一些淺灘海床成為可能的隔離屏障,從而導致部分海洋生物群體呈現分化和二次接觸的演化模式,勾連東海和南海的臺灣海峽就是如此一個隱形的地理屏障,然而由于原位觀察的難度和較強的擴散能力使得處于種化過渡階段,適合于進行種化機制研究的對象一直難以被發現。

    中華烏塘鱧是一種潮間帶穴居魚類,其生態繁殖習性決定了其野生地理群體間具備顯著的遺傳結構差異,該研究發現在我國中華烏塘鱧一個有趣的地理分布格局,原被認為只存在一個有效種的中華烏塘鱧從外部形態特征到DNA序列都存在兩個分化顯著的地理譜系,其中,北方譜系類群只存在于臺灣海峽以北沿岸,而南方譜系類群則廣布于長江口以南的沿岸海域。分子鐘的推算其分歧時間大致在46-50萬年前,與近百萬年以來最盛的大姑冰期正好吻合。兩個譜系在臺灣海峽以北分布區發生二次接觸,形成了典型的張力型雜交帶。然而顯著低于平衡值的雜交子一代數量表明譜系間存在不完全生殖隔離和正選型的性選擇傾向,并具有體現繁殖策略的性狀置換(character displacement)特征。這些結果都證實了華東海域的中華烏塘鱧正處于新物種形成中間階段,是研究西北太平洋邊緣海海洋生物類群雜交與種化機制的絕佳對象。

    該研究成果由廈大丁少雄教授課題組和佛羅里達大學Miyamoto教授課題組合作完成,丁少雄教授是第一兼通訊作者。

     

    全文鏈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37-017-0011-8?WT.feed_name=subjects_biological-sciences


    上一篇: “嘉庚”號KK1801航次出征南海與西太平洋 下一篇: 水聲通信與海洋信息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順利通過教育部評估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