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2012中學生水生科學暑期生態營

    時間:2012/08/10

    來源:

    瀏覽:

     

    727日,為期五天的“2012廈門大學水生科學暑期生態營”落下帷幕,來自廈門市的3113-15歲的中學生在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體驗了一周不一般的快樂學習。

    水生科學暑期生態營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與水環境科學研究高校聯盟(UCAS)共同組織,得到了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港大校友綠色基金的支持。

    生態營共設立四個主題:“認識潮間帶”、“快樂紅樹林”、“海產品與可持續利用”、“觀鳥與濕地生物”,根據不同主題,分別邀請了來自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與地球學院的盧昌義教授、董云偉教授、劉敏教授、中國紅樹林保育聯盟的冒曉立、鄒超、張元龍干事、廈門觀鳥協會朱敬恩博士等人為學生開設理論課程。并在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與香港大學招募了18名大學生志愿者,與中學生開展分組學習與活動。

    在廈門大學海洋樓的第一天,孩子們通過分發到手上的短語,尋找自己所屬的水生生物種群,被分為鯊魚、海豚、貝殼、珊瑚、紅樹林、浮游生物等六個組。各組成員通過“解手結”、“坐地起身”“記憶力撞擊”等各種游戲迅速認識,并熟悉起來,為活動的進一步開展奠定基礎。

        

        

    在接下來幾天中,每天都由專業人員給孩子們上理論課,介紹不同的生態系統知識,同時由志愿者引導孩子們進行室內角色扮演,鞏固理論知識,并在次日到野外生境中,將理論應用于實踐。

    在環島路的海岸上,孩子們重新認識了平日里看起來普普通通的巖石和沙灘,他們觀測固定面積內生物種類和數量,測量巖石溫度,并通過計算、畫圖與制作海報,展示了對高、中、低潮間帶的認識,以及潮間帶生物如何應對每天急劇變化的溫度和鹽度。

          

    在九龍江河畔的海門島,孩子們卷起褲腿,深淺不一地踩到灘涂里,認識了獨特的紅樹林濕地生態環境,學習紅樹林如何在逆境中成長,以及它們對近海生態的重要性。同時,利用灘涂中的落葉、廢品或海漂垃圾進行生態創作,各組發揮出色的想象力和團隊精神,進行了充分的展示,變垃圾為藝術,同時也將他們的環境保護理念融入了作品之中。

          

    在五緣灣濕地公園,孩子們在廈門大學生觀鳥營的哥哥姐姐指導下,仔細觀察生活在濕地中的鳥類,對廈門的常見鳥類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與了解。觀鳥活動之外,孩子們還通過閉上眼睛傾聽周圍的自然環境,描繪“聲音地圖”、照相機扮演、生存選擇等游戲,認識濕地在水生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生態營的最后一天,孩子們來到鼓浪嶼,重新認識他們曾去過無數次的海底世界水族館,了解海洋生物的種類與行為,并到周邊的餐館與商店了解海產品的交易情況。也通過扮演漁民進行捕撈行為等室內活動,讓身處海島的孩子們更深刻地了解目前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狀況與過度捕撈現狀,了解可持續捕撈的重要性。

    短短五天過去,在閉營當天,每個團隊進行匯報演出,孩子們通過“新聞聯播”、“超級瑪麗”、“Robert歷險記”等節目或游戲等各種形式,匯報了他們在五天之中所學的知識和理解。孩子們說:“這是第一次真正的坐下來,靜下心聆聽大自然的韻律,感受到很大的觸動:原來我們的耳邊時刻圍繞著這么多美妙的鳥叫聲,卻被自動過濾掉了!”;孩子們還對生境喪失的游戲感受深刻:“鳥兒們沒家了,擁擠在一起是這么的難受!”;“我非常喜歡在沙灘上的活動,不僅有趣,還更深的認識了自然”;“我從來沒有這樣觀察過生物的種類和行為,這一次我發現了廈門的很多生物,我非常喜歡這樣的學習!”

    引導孩子快樂學習、體驗自然、認識海洋、認識水生生態,正是這次生態營舉辦的初衷,因此,孩子們的收獲和反饋讓志愿者和組織者感到欣喜。對于大學生志愿者來說,他們也得到了非常不一樣的體驗。來自香港大學的博士生王貴華同學說,“皮膚曬黑了,開始脫皮;嗓子喊啞了,開始隱隱作痛;身體疲憊了,時不時呵欠;但是心里滿是歡喜,看到他們享受其中的神情,聽到他們找各種借口留下時的不舍離去,觀察到他們一些小小的改變,就知道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相信這番話也代表了所有志愿者和活動組織者的心聲。

    短暫的學習告終,告別顯得格外的艱難,孩子們依依不舍地離開,但我們相信他們對海洋與環境科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

    上一篇: 2012年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公告 下一篇: COSEE China《認識研究者》系列采訪上線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