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第二輪公告
2018廈門國際海洋周即將拉開序幕,而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也正在倒計時,讓我們來看看當天都有什么好看好玩的內容吧!
Our Mysterious Seas
——第七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
2018年11月4日(星期日)
9:00-16:00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PART 1
|
實驗室與展位
|
PART 2
|
系列科普講座
|
PART 3
|
趣味小課堂
|
PART 4
|
我與海洋科學家面對面
|
PART 5
|
海洋文化大講堂
|
PART 1:實驗室與展位
?“嘉庚”號科考船
?彩色珊瑚畫家
?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
?溫度的味道——“我是鮑魚科學食驗官”
?海洋浮標和水下滑翔機
?拯救艦船—— 擺脫“黏人”的生物
?可持續海鮮消費與過度捕撈
?升溫的海洋
?海灘生存游戲
?上海科技館《南海探秘》科考紀錄片展映
?海綿動物專題
?蜂海綿骨針在護膚、皮膚給藥等方面的應用
?大大海洋世界里的小小青鳉
?海洋動物新型抗菌肽的研發與利用
?轉基因觀賞魚及其胚胎的觀察
?海洋森林
?走進潮間帶
?微型生物的“動物世界”
?人工上升流與海洋生物碳泵
?VR海底探秘
?海水“酸”、“堿”初體驗
?酸化的海洋
?海洋的化學衛士
?海洋與“彩虹”的秘密
|
?海洋哺乳動物
?海洋塑料污染與環境保護
?江河湖海,年年有魚
?海岸衛士紅樹林
?藍碳你我他
?生態浮床
?生活中的底棲動物
?微微益菌很青橙
?紅樹林兒童繪畫展、科普閱讀、涂鴉繪畫、影片連連看
?探索浮游植物
?多種多樣的藻類和日本青鳉魚的生長過程
?海水、自來水、純凈水等各種水到底有多酸有多咸?
?冰在海和淡水中哪個容易融化?
?“海洋之心”是如何產生的?
?“蟹蟹”觀賞
?看海洋,說海洋,做海洋
?小巨人——­顯微鏡下的微化石
?內波實驗與地球表面流體
?大家好,我是AUV(定時演示)
?水下機器人創新俱樂部
?海洋污染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巖石切片觀察
?全球氣候變化與衛星海洋遙感(定時講解)
?臉繪
|
PART 2:系列科普講座
地點:周隆泉樓A3-206報告廳
9:30-10:15
跟著楊老師去出海
楊位迪,廈門大學工程師
|
楊位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系工程師,海洋生物攝影師,PADI進階潛水員,主要從事海洋浮游動物、珊瑚礁生態等研究,開設有“海洋生物攝影”、“水下攝影”等課程;熱心科普工作,參與籌建和維護廈門大學海洋科技博物館;多次赴臺灣海峽、北部灣、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南大西洋、西南印度洋參加科學考察。
在這個講座中,楊老師將用照片、視頻與公眾分享他的海上故事
|
13:00-13:45
神奇和多樣的濱海濕地動物
蔡立哲,廈門大學教授
|
蔡立哲,廈門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海洋底棲生物生態學和環境生物學,在海洋大型底棲生物分類學和生態學方面有高深的研究,同時在廈門大學開創了小型底棲生物研究。
內容:濱海濕地是指陸地生態系統和海洋生態系統的交錯過渡地帶。講座將介紹沙蠶、牡蠣、文昌魚等等神奇和多樣的濱海濕地動物。
|
14:00-14:45
海上為何有臺風?
張文舟,廈門大學副教授
|
張文舟,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物理海洋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近海動力學、海洋數值模擬、海洋對臺風的響應和中尺度渦研究。
本講座將介紹臺風生成、結構、分類和影響,以及全球變暖對臺風的影響。
|
15:00-15:45
氣候變化,危在“氮”夕—— 海洋的“氮”生
鄒波波,廈門大學碩士生
|
現為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2018級碩士,所屬的課題組為氮循環(NCG)組。曾擔任過3年海洋開放日的志愿者;參加過學院級大創項目,創立海洋科普文化工作室,撰寫過多篇科普文章。
氮在自然界中無處不在,它是自然界中生命的物質基礎,也與自然界中各種的生物化學活動緊密聯系在一起。講座將通過報告以及播放影片的方式,介紹氮在自然界中主要的轉化過程,全球變暖與海洋中的氮之間的關系,以及人為活動產生的氮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
|
PART 3:趣味小課堂
(請在咨詢臺了解詳情并現場報名)
海水是酸的嗎?
海水是酸的嗎?
從工業革命開始,人類開采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產生很多二氧化碳。當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進入海洋中時,海洋會被酸化。本次的化學課堂,將通過比色法來測量海水的pH值,判斷海水的酸堿性,直觀地看到顏色逐漸變化的神奇效果,在奇妙的化學世界里收獲知識與快樂。
地點:希平樓C1-102實驗室
時間:9:30,10:30,14:00,15:00(每堂課約1小時)
年齡:限13歲以上參加
人數:每次課程限20名
魚類解剖實驗
不同的魚類有各種形狀、大小和顏色。每個個體在它們的水上家園都有獨特的生存適應能力,但也存在許多共同的基本特征。你是否想知道,魚如何在水中保持浮動,魚鱗的作用是什么,或者它們是否有牙齒?那么,這個課堂就是你想要的學習機會!
地點:希平樓C1-202實驗室
時間:10:00,11:10 (每堂課約1小時20分鐘)
年齡:限14歲以上學生或成年人參加
人數:每次課程限10人
紅螯螯蝦解剖
相信很多人吃過小龍蝦,有一種龍蝦與小龍蝦很相似,但它生長快,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它喜歡夜晚活動,傍晚和黎明外出覓食,成年的雄蝦螯足基部外側有一層鮮紅色的薄膜層,它就是來自澳洲的紅螯螯蝦。
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們?你是否知道它們的視力好壞,它們的眼睛是怎么轉動的?你是否知道它們以什么為食,吃植物還是小魚或腐肉?你是否知道…… 帶著你的好奇心,歡迎加入我們的螯蝦課堂,觀看解剖小實驗了解螯蝦的生理結構,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了解更多的知識。
地點:希平樓C1-104實驗室
課堂時間:10:30,14:00,15:00 (每堂課約30-60分鐘)
年齡:限14歲以上的學生或成年人參加
人數:每次課程限10名
聲音中的小秘密
你想知道蝙蝠在黑暗中怎樣尋找自己的道路嗎?它們怎樣在飛行中捕捉夜出的昆蟲嗎?
你想知道沒有“耳朵”的小鳥,是怎么尋找聲音,定位聲源的嗎?
你想知道人的耳朵為什么會聽到聲音嗎?
你想知道聲音是如何幫助我們更好生活的嗎?
那就來我們的聲學小課堂吧,這里會告訴你們答案哦~~
地點:希平樓C2-207會議室
時間:10:30,15:00 (每堂課約1 小時)
年齡:限13歲以上參加
人數:每次課程限20名
現場制作浮標
科學家們利用許多不同的工具來研究海洋,其中有些工具必須長時間地留在海洋中,收集鹽度、溫度和pH值等連續數據。這些設備不僅需要記錄準確的數據,還必須能浮動、下潛、懸停,并承受住風化。你是否知道如何制作一個海洋儀器,抵御種種外部干擾并滿足科學家的需求?歡迎你來動手設計!
地點:金泉樓A233會議室
時間:10:00,14:00 (每堂課約1.5小時)
年齡:限10-15歲學生參加
人數:每次課程限20名
PART 4:我與海洋科學家面對面——對話全球升溫1.5℃
地點:周隆泉樓A3-206報告廳(11:00-12:00)
全球升溫
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早已不是科普的新鮮詞。
但你真的了解么?
1.5℃
10月,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報告顯示,如果氣候以目前的變暖速度持續下去,預計全球氣溫在2030年至2052年間就會比工業化之前水平升高1.5攝氏度。
1.5℃與你與我意味著什么?
對廈門意味著什么?
對全球意味著什么?
能否守住“1.5度”控溫線?
在此我們推出“我與海洋科學家面對面”特別討論,這里,有權威的科學大咖與你對話海洋科學研究之路與全球升溫1.5℃的“那些事”。
論壇嘉賓
戴民漢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海洋化學家,從事海洋碳循環研究20余年,探索海洋環境與全球變化和人為活動之間的關系。
王建忠
“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船長,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副總指揮
參與15次中國南極考察和5次中國北極考察,作為雪龍船船長共執行4次南極考察和2次北極考察。
曹文清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福建省教學名師,海洋教育知名專家。廈門大學教師發展中心教學指導專家。多次擔任國家基金委和教育部高等教育項目評審與評估專家。
史大林
廈門大學特聘教授,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副院長
養海藻的而非養海帶的,是藍色星球上微觀藻類世界的探究者,從藻類微觀的角度探尋海洋環境變化的奧秘。
商少凌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教授
玩衛星的女漢子,愿“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因著衛星總在云端上徜徉,太得意,常常看走眼,不得不時時下水看仔細,幫衛星校正他的老花眼。
陳鷺真
廈門大學環境生態學院教授
熱愛紅樹林生態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足跡遍及我國紅樹林,曾探訪世界最大的孫德爾本斯紅樹林和北美洲紅樹林。
合作媒體:新浪廈門
PART 5:海洋文化大講堂
翔安校區希平樓C2-403
海洋文化大講堂將以海洋文化為載體開展,體現福建本地海洋文化特色,呈現中國海洋文化發展脈絡并藉中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開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展現中華民族對“和平之海、友誼之海、合作之海”的不懈追求。
主辦: 國家海洋局宣傳教育中心、廈門大學、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
協辦: 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省海洋影視文化中心
獨家網絡直播支持:騰訊科學
主題一:海洋文化人類命運共同體
時間:2018年11月4日10:00-12:00
地點: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希平樓C2-403
主講嘉賓:蘇文菁教授 福州大學閩商文化研究院院長
講座將首先分析梳理歷史上的“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概念的演變脈絡,由此引出中華文明的海陸兼備。從海洋中國三次“向海”的歷程中可以看出,中國海洋文明不僅參與了歷史上海洋亞洲的共同構建,進一步聯系起大航海以來的全球貿易和文化交流,也將為推動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提供良好的基礎。
主題二:邊疆無垠,大愛無疆--中國極地考察與文化思考
時間:2018年11月4日14:00-16:00
地點: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希平樓C2-403
主講嘉賓:王建忠,“雪龍”號極地科考船船長,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項目副總指揮
在講座中,王船長將向公眾介紹什么是極地、極地考察的意義、極地考察站、雪龍號破冰船及雪龍精神,并與大家分享極地考察的風險故事,讓更多普通民眾能夠了解極地科考及極地文化。
王建忠船長共參與15次中國南極考察和5次中國北極考察。作為雪龍船船長共執行4次南極考察和2次北極考察(兼領隊助理),至今擔任雪龍2號破冰船建造的副總指揮。多次參與全國各地的環保宣傳主講活動教育,榮獲國家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二次和國家科技部野外先進工作者一次,中國極地考察30年先進個人(中國人力資源部),全國首屆“最美家庭”提名獎,及上海市最美家庭獎,和雪龍船全體船員一起多次獲得全國先進工作集體和先進黨支部及2013年海洋人物。
參觀小提示
如何參觀:
l 已經預約的公眾請在您預約的時間段內抵達翔安校區,在咨詢臺確認您的預約碼,領取導覽圖,或下載電子導覽圖,開始游覽。參觀過程中,請遵守相關規則,確保您的安全及活動的有序進行。
l 團隊參觀:已通過電話或郵件進行報名的團隊,請在周隆泉樓門口“團隊集合點”集合,由志愿者進行簡單講解,后分散參觀并參加活動。
交通提示:
廈門大學班車(車前有“海洋科學開放日”標志):
l 思明校區克立樓-翔安校區周隆泉樓,發車時間:8:15,9:15,10:15,12:15,13:15。
l 翔安校區周隆泉樓-思明校區克立樓,發車時間:12:00, 13:30, 15:00,16:20。
l 進入校區時,請向門衛出示身份證或校園卡。
l 每個時段1部大巴,約容納50人,路程約45分鐘。若當次班車容納不下,請乘坐公交車。
** 重要提醒:若步行從思明校區大南校門或西校門進入,請向校門保衛出示開放日網上預約頁面或開放日活動海報截屏,并刷身份證進入校門。
公共交通
l 若班車容納不下,請至廈大(南普陀)公交站乘坐751公交車或廈大西村站乘坐759快線公交車前往。
l 乘坐751、759(廈大思明校區發車)、790(廈門北站發車)、720(翔安匯景廣場發車) 、707(翔安馬巷發車),在“沙美路口站”或“廈大翔安校區站”下車。
自駕車:
l 請導航至廈門市翔安南路,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周隆泉樓(從主校門東側入口進門左手邊第一棟),請按照保衛的引導有序停車。
用餐提示:
l 餐券:在翔安校區競豐餐廳一樓小賣部購買餐券(微信掃碼支付,不接受現金,每份30元含三葷兩素一湯),在競豐餐廳一、二樓用餐。用餐時間:11:00-13:30。未用完的餐券不退換或找零。
l 現金:競豐餐廳3樓小吃城,或翔安校區東門外學生街餐館。
l 請遵守校內秩序,有序排隊,餐畢自行收拾餐具。
參觀反饋:
我們真誠地希望能夠聽到您參加開放日的感受,對活動的意見和改進的建議。所以歡迎您在游覽結束以后,到咨詢臺填寫問卷調查表,并提出您的寶貴意見。非常感謝!
主辦單位:
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
福建省海陸界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
海洋生物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聯系我們:
郵箱:haoyanghe.cosee.china@outlook.com
電話:0592-2186039 / 0592-2880169 / 13599066020 / 18020728205 / 13950003935
這個周末,期待見到你!
不要猶豫,趕快預約參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