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4日,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周隆泉樓、希平樓和金泉樓里的實驗室敞開大門,向公眾開放,以“Our Mysterious Seas”為主題的第七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暨海洋文化大講堂如約和廣大市民見面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活動是廈門國際海洋周重要的系列活動之一,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和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環境與生態學院、海洋與地球學院、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福建省海陸界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海洋生物制備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聯合主辦,旨在向公眾提供一場海洋科普盛宴。 當日,此三幢樓人群熙攘、絡繹不絕,約6300名參訪者和500余名廈門大學師生及志愿者參與了活動。來自各地的參訪者懷著對神秘海洋的極大好奇,在這里近距離了解海洋,體驗海洋科學的魅力。 與海洋大咖面對面 在本屆海洋科學開放日上,除了常規的實驗室開放、展覽和趣味互動,還新增了幾個特色活動,其中最受歡迎的就是公眾有機會與著名海洋科學家面對面,暢聊海洋科學領域的熱點話題。 在全球氣候不斷變化、影響日益凸顯的大背景下,從事海洋碳循環研究二十余載的戴民漢院士發起了“我與海洋科學家面對面——對話全球升溫1.5℃”的特別活動,同時邀請20次“征戰”南北極的雪龍號王建忠船長、教學名師曹文清教授、“養海藻而非養海帶的”史大林教授、“玩衛星的女漢子”商少凌教授和足跡遍及我國紅樹林的陳鷺真教授一起與公眾面對面交流,共同探討全球升溫1.5℃。對話由《巴黎協定》談起,嘉賓們從各自專業角度出發,與觀眾暢聊全球氣候變化將帶來的具體影響,例如植被分布區改變且動物棲息地隨之遷移、南北極冰雪融化明顯、海洋浮游動物季節分布受影響、海洋酸化、海平面上升對紅樹林產生危害等,以及衛星等觀測技術在國家戰略研究與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對話現場的近200名聽眾在互動交流環節爭先恐后地提問,都想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向科學家提出心中的疑惑。最后,戴民漢院士總結提出,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了解氣候變化與人類的關系,目前全球升溫增速比預期的要快,人類需要盡早采取行動。新浪廈門作為該對話活動的合作媒體,還策劃發布了“六位海洋科學家眼中的全球升溫1.5度”專題短視頻采訪報道,通過新媒體平臺將科普知識傳遞給更多公眾。 
談古論今 邊境無垠 暢談海洋文化 為了豐富內容、擴大覆蓋范圍,由自然資源部海洋宣傳教育中心、廈門大學、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主辦的“海洋文化大講堂”是本屆開放日的另一項重磅活動。受邀的福州大學閩商學院院長蘇文菁教授從絲綢之路講起,將中國海洋的三次發展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相結合,與聽眾分享自己的獨到見解;其幽默風趣的講授風格和廣博的學識贏得了陣陣掌聲。極地科考破冰船項目副總指揮、雪龍號王建忠船長向到場聽眾講述了極地及極地考察的意義、極地科考站、破冰船及“雪龍”精神,分享了極地科考的冒險故事與極地文化,讓聽眾對研究工作者的極地科考與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還向聽眾送出親筆簽名的“中國第30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日封。海洋文化大講堂得益于騰訊科學網絡的直播,讓更多不能來到現場的公眾能參與其中。據統計,共有15.5萬觀眾通過直播在線收看了兩場報告,擴大了本屆開放日的覆蓋面。
熱情公眾擠爆科普講座 本屆開放日以“海、陸、空”為思路,特別邀請了四位廈大海洋人開講。楊位迪工程師首先分享了他在南海、西沙群島、臺灣海峽以及福建東山灣奇妙的航海旅程,帶領大家潛入海底觀察珊瑚、在海面看“嘉庚”號與海豚同馳騁,并展示ROPOS水下機器人從深海帶回的奧秘。蔡立哲教授在介紹了濱海濕地的分類之后,講解了潮間帶的性質及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各種底棲生物,如海葵、沙蠶、星蟲、蟹及“活化石”中國鱟等,解釋了底棲生物與人類的關系,及其在極端環境中的適應性。張文舟副教授從臺風產生的條件談起,介紹了臺風如何分級、臺風的好處與災害,并進一步分析了全球變暖對于臺風的影響(可能形成更多更強的臺風并導致更大的危害)。研究生鄒波波同學介紹了氮的形態及作用,闡述了氮對溫室氣體排放、水華與赤潮、全球變暖的影響及其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四場講座廣受歡迎,場場爆滿,眾人皆贊賞四位講者能夠深入淺出地講解海洋科學知識,解答公眾的疑惑,報告內容豐富、風格幽默有趣、互動性強。 全方位體驗式活動 讓科普深入人心 在三幢樓的大廳和廊道里,50余個開放實驗室和互動展位吸引了各年齡層公眾駐足觀看、踴躍參與。在海洋化學方向,相關展位及實驗室通過“海水酸堿初體驗”、“酸化的海洋”、“海洋的化學衛士”、“海洋與彩虹的秘密”等活動讓公眾能夠直接動手參與實驗、現場觀察實驗現象,借此了解透明的海水中藏著的那些看不見的化學元素。在海洋生物方向,“海洋浮游微型生物的動物世界”、“人工上升流與海洋生物碳泵”、海洋浮游植物、海綿動物、底棲生物、轉基因魚類、海洋動物抗菌肽研發應用等展位則向公眾展示了奇妙的海洋生物及其技術研發與應用。在海洋物理方向,工作人員借助VR虛擬體驗的手段,結合實景視頻與操作,讓公眾全面了解科考船、海洋站、衛星遙感、海洋浮標、水下滑翔機、水下機器人等一系列海洋觀測工具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海洋科學研究中發揮的作用。公眾還通過觀察顯微鏡下的微化石,了解了有孔蟲與千萬年前的珊瑚等古生物;參與潮間帶、紅樹林濱海濕地群落、珊瑚礁群落生態系統的系列活動,更好地了解了藍碳的重要性和作用;透過“塑”說海洋等有關塑料與海洋污染等極具現實意義的主題,認識到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塑料制品如何對海洋生物產生危害;制作海洋瓶,感受到動手實踐的樂趣,同時了解了海洋生物在海洋中的垂直分布情況。不論是關于海洋酸化的“變色”反應,還是介紹浮標原理的“小小魔術”,不論是用糖果制作DNA模型,還是浮床模型承重能力大比拼,又或是“冰塊在淡水里還是海水里溶解得更快”的大揭秘,各類新穎有趣的展示都贏得了參訪公眾的一致好評。 
除了展位,開放日還通過各式互動,讓參訪公眾全面參與,體驗海洋科學。在海洋生物臉繪現場,志愿者專注地在孩子臉上、手上、胳膊上繪下海洋生物圖案,小朋友們為自己能夠代言心愛的海洋生物而自豪。在互動游戲環節,“海灘生存”、“升溫的海洋”等游戲寓教于樂,讓孩子們沉浸其中,并深入思考海洋保育相關問題。“魚類解剖”、“紅螯螯蝦解剖”、“海水是酸的嗎”、“聲音中的小秘密”及“浮標制作”等趣味小課堂以“動手體驗”為特色,深受公眾喜愛,“秒搶”課程。“鮑魚科學食驗官”讓公眾在享受美食之余,還能夠參與有意義的科學調查,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科學的魅力。 
 
此外,本屆海洋科學開放日還安排了展映廳,播放了《探秘南海》(由上海科技館與同濟大學為“2018嘉庚號南海遙控深潛航次”所作)和《閩南通·奇幻博物館》等系列海洋科普作品。借此影片的展播,志愿者還在現場向公眾分享大洋航次的科考體驗。全國大中學生歷屆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獲獎精品展、紅樹林兒童繪畫展、魚骨藝術展等主題的展出,也讓公眾體驗了科學與文化藝術的融合。 肩負使命,砥礪前行 科學普及與公眾開放是高等學校及科研單位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在多年的活動實踐中,我們不斷積累經驗,集思廣益、群策群力,以輕松、有趣、活潑的方式,寓教于樂,讓公眾在體驗中學習,普及海洋科學知識,促進對海洋的認知,提高公眾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并倡導人們以實際行動保護海洋。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將繼續砥礪前行,為海洋科普貢獻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