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綜合治理》藍皮書(中文版)
中國科學家領銜撰寫
《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
受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High Level Panel for a Sustainable Ocean Economy)委托,挪威海洋與北極研究中心主任Jan-Gunnar Winther教授和廈門大學戴民漢院士領銜編寫了題為《海洋綜合管理》的藍皮書。

2020年5月20日《海洋綜合治理》藍皮書線上發布會
據了解,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成立于2018年9月,由14位現任政府首腦組成,致力于在政策、治理、技術和金融方面推動大膽、務實的海洋“健康和財富”解決方案,支持可持續發展目標,為人類和地球建設更美好的未來。該高級別小組委托來自47個國家的160多名世界頂尖專家學者撰寫一系列“藍皮書”,為其最終發布的關于海洋經濟對可持續發展重要性核心報告提供重要支撐。《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即為其中一本。

視頻來源:可持續海洋經濟高級別小組
《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梳理、歸納了美國、挪威、東南亞珊瑚三角區、塞舌爾和中國(廈門)5個國家/地區開展海洋綜合管理實踐的成功經驗和教訓,總結現有政策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套實踐海洋綜合管理的步驟和指導原則,并提出了加快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契機。

全球五大海洋綜合管理案例
“廈門模式
是世界治海史上劃時代的一步”
其中,作為藍皮書中唯一的地方實踐案例,作者分享了廈門25年的海岸帶綜合管理實踐經驗,梳理了相關背景及演變歷程,詳細介紹了“立法先行、集中協調、科技支撐、綜合執法、公眾參與”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模式。被譽為“海岸帶綜合管理之父”的蔡程瑛博士特將此總結為“廈門模式”,分享全球并盛譽其為世界治海史上劃時代的一步。廈門因此獲得了東亞海域環境管理區域項目組織(PEMSEA)頒發的東亞海岸帶管理領域的最高獎項——“海岸帶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杰出成就獎”。

圖片來源于網絡
廈門是著名的“海上花園城市”,擁有海域面積355平方公里、海岸線226公里、海洋生物近2000種。作為濱海城市,在“靠海吃海”的發展過程中,廈門也曾面臨著環境惡化、用海矛盾、管理不力等一系列問題。自1994年起,廈門市率先在全國范圍內創新海洋管理制度,通過建立由市長、相關部門官員和海洋專家共同組成的、具有高權威性、高協調性的“海洋綜合管理協調小組”,全面協調水產、航運、環保、港口等涉海部門的相關用海需求。與此同時,廈門的海洋綜合管理實踐還充分發揮海洋科學與技術的支撐作用,將管理與科技有機融合,用科學指導發展實踐,實現開發利用與資源保護的平衡。

圖片來源于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鷺海潮生》
在過去的25年海洋綜合管理實踐中,廈門在經濟、社會和生態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圖片來源于廈門市海洋發展局《鷺海潮生》
在經濟發展方面,憑借海洋和海灣資源的優勢,廈門大力發展臨海工業、港口交通運輸業、濱海旅游業和海洋高新技術產業,海洋經濟逐步成為廈門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9年,廈門市海洋生產總值為1649億元,同比增長11.4%。

圖片來源于廈門市海洋發展局
在社會方面,廈門沿海生態環境優美,獲得了各項美譽。其中包括聯合國人居獎、世界魅力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國家生態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大數據顯示,廈門已名列“國內網紅打卡旅游目的地”前茅,國外來廈旅客逐年增長,游客人數從1996年的500萬增加到2019年的1億多。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從生態上講,廈門通過實施以橋代堤搞活水體、沙灘修復與再造工程、復種紅樹林等措施,遏制了生態退化,使廈門海域的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為白海豚、文昌魚等珍稀瀕危物種創造了良好的棲息環境。白海豚已經成為廈門的象征,現在廈門也成為國內唯一能在主城區就看見白海豚的城市。
廈門
已經從一個小漁村
發展成為了一個國際海港城市。
海洋經濟已成為
廈門經濟全面提速的重要引擎。

海洋要永續,
才能年年都有“魚”
海洋是我們星球的生命之源,對健康的人類社會和繁榮的世界經濟至關重要,是我們尋求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盟友。海洋綜合管理的目標是支撐海洋資源的長期、永續利用,以保持海洋生態系統的健康和韌性,改善民眾生計及就業,平衡海洋保護和開發利用。

以生態系統和知識為基礎的海洋綜合管理
是可持續海洋經濟的保障
藍皮書是一份
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報告,
它的發布提供了一個平臺,
讓來自政府、企業和民間社會等
各個領域的相關利益者可以一起行動,
共同為實現一個
可持續的未來海洋而合作。

一個世界,一個海洋,
我們如何共建“人海和諧”的全球愿景?
七位國內海洋大咖在2020年6月8日
世界海洋日當天15:00-16:30發布
《海洋綜合治理》藍皮書(中文版),
并直播了一場題為
“與海共生:同享廈門經驗”
線上云峰會,
深入解讀藍皮書的內容
及未來行動方案和契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