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4月29日
廈門科技館“探海”直播抖音現場
連線正在南海科考的“嘉庚”號
抖音同時在線1萬人
一直播在線15.9萬
微博閱讀量20萬

廈門大學博士后侯蕾擔任本次主播
與首席科學家郭香會
“嘉庚”號船長尹龍
共同完成15分鐘南海直播介紹
本航次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共享航次計劃2018年度南海中部海盆
科學考察實驗研究(NORC2019-06)”
航次的水文生化航段
由廈門大學“嘉庚”號執行
執行時間為2020年4-5月
主要調查區域是南海中部海盆
首席科學家是廈門大學的郭香會副教授

圖片人物:廈門大學 郭香會副教授
基金委共享航次旨在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提供船舶運行時間,同時為基金資助的項目在南海進行海上調查提供穩定、可靠的船時保障。以此為契機探索海洋調查平臺的共享機制,加強海洋數據的長期積累,促進海洋科學研究領域內的多學科交叉與融合,以及科學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推動重大成果產出,為我國科學家研究南海海洋資源與環境、解決需要多學科合作的重大科學問題等提供平臺。

本航次的主要科學目標是深入理解南海中部海盆深水區域海洋動力過程、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對區域環境的響應;關注自然變化與人類活動對南海生態系統的影響,為南海科學、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本次直播中
眾人驚嘆的科學考察設備

葵花式CTD采水系統
到底是做什么的?

CTD -溫鹽深(conductivity/salinity, temperature, depth)測定儀的簡稱,是海洋觀測和研究必備的基本調查設備之一。鹽度通過電導率(conductivity)測定。葵花式CTD采水系統(CTD rosette)是CTD控制的多層次采水系統,由CTD和多個采水瓶構成,因為俯瞰圖外形象葵花,所以國內常翻譯成葵花式CTD采水系統。這套系統可實現海水溫度、鹽度、深度(壓力)、溶解氧、葉綠素、濁度等多參數的原位實時測定;同時,可采集不同深度的水樣用于科學研究。
2020年“嘉庚”號繼續起航,
而科研作業有多少看點?

2019年,“嘉庚”號在南海和太平洋海域,執行了8個科學考察航次,航次作業214天,總航程約23365海里。全年,來自6國26家高校和研究機構的298人次科研人員和學生,登船進行海洋科學研究。年度亮點有哪些?
——————
SILICON 西太平洋渦旋航次
3-4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NSFC)重點項目“ 中尺度氣旋式渦旋作用下有機碳與生源硅輸出通量的動態變化與耦合:渦旋演化與亞中尺度過程的重要性” SILICON 西太平洋渦旋航次(KK1902)順利完成。航次中,走航式多參數剖面儀(MVP) 為海試驗收后首次投入使用,37 天內累計作業1014 個剖面,共1009 個Cast。

——————
GEOTRACES-China 國際航次
4-6 月,第一個由中國牽頭組織和主導的GEOTRACES(痕量元素和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西太科考航次(KK1903)順利完成,來自國內外10 家單位的36 名科考隊員參加。“ 嘉庚” 號配備的國內首套痕量元素專用采集系統和絞車系統為航次順利實施提供技術基礎和保障。

——————
海絲學堂本科生實習航次
7-8月,來自廈門大學(XMU)、廈大馬來西亞分校(XMUM)、美國特拉華大學(UD)和馬來西亞多所高校的92名師生,搭乘“嘉庚”號,分三個航段實施了第二屆“海絲學堂”海上科學實踐航次(KK1906)。今年“海絲學堂”航次首次向非海洋學專業本科生開放。

2019科考路線

2020年,我們將持續為公眾連線“嘉庚”號,直播更多的海上科研作業。借用直播最后主播侯蕾的一句話:“希望大朋友和小朋友們愿意投入到海洋科考隊伍當中,為海洋科學發展及海洋環境保護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