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海洋奇妙物語丨南極數千萬年前是雨林,和雪龍2號帶回的“金箍棒”有啥關系?

    時間:2021/07/13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113E7



    近日,雪龍號、雪龍2”號雙雙凱旋,科研人員們歷經三萬海里,斬冰破浪,圓滿完成中國第36次南極考察任務。如果要總結本次南極科考的亮點成績,那根長得像金箍棒一樣的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長的沉積物柱,無疑是最吸引眼球的。


    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首次使用22米長巨型活塞取樣器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在大家的固有印象里,南極亙古以來應該都是一個冰封的世界,但最近《自然》雜志刊登的一篇研究論文卻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該文章指出南極在9000萬年前曾是一片溫暖的雨林。當時南極的年平均溫度達13°,海平面比今天高出170米,二氧化碳濃度至少是如今的2.8倍。這些結果是如何獲得的,又與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根金箍棒有什么關系呢?


    白堊紀中期,南極雨林復原圖

    圖片來源:Johann P. Klages, et al./ Nature

     

    No.1

    金箍棒從哪兒來?

     

    這就要從海洋沉積物說起了。海底的沉積物其實主要來自于上層海洋掉落的生物尸骨、便便以及從陸地飄到海洋的塵埃。上層海洋里的這些物質在穿過上千米的海水層時,很大部分會被微生物利用,或者自行化學分解。事實上,僅有極少顆粒物能經歷重重考驗最終到達海底,并一層層疊加、覆蓋,形成海底沉積物。一般最表層的沉積物,可以認為是近期形成的,而越深層的沉積物,距離現今的時間越長。

    年齡較老的沉積物在下,較年輕的沉積物在上

    圖片來源:James Hutton, et al./ James Hutton's System of the earth

     

    在深海中,海底沉積物累積過程十分緩慢,有時幾千年才能增加一毫米的厚度。雖然過程極慢,但這些沉積物卻記錄了很多當時氣候和環境的信息。就這樣,深海沉積物作為地球的日記本,幫我們完整地記錄了地球從古至今的環境變化。每個海域的沉積物,都可以反映海域生態環境對氣候以及人類活動的響應。這根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長的金箍棒便來自于南極的海底沉積物。借由這根金箍棒,我們不僅可以解密南極古氣候變化規律,還可以更好地了解人類活動(比如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對極地環境的影響。

     

     

    No.2

    解密金箍棒

     

    在我們看來平平無奇甚至有些臟兮兮的泥巴,在科學家眼里卻蘊含著解開南極歷史的密碼。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分析沉積物里面的放射性同位素古生物化石生物標志物等來反演不同地質時期的古海洋環境和古氣候條件。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不同深度的沉積物的年齡。其中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是最好用的海洋沉積物測年手段之一。人們可以用它們測定不同的沉積層、化學沉積物以及沉積物柱中殘存的生物體的年齡,從而判斷沉積物柱不同片段所處的年代。任何放射性核素,只要半衰期適宜,理論上均可用于測定沉積物柱的年齡。我們需要做的,就是選取合適的尺子去更好地衡量。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適宜定年范圍

    圖片來源:Dickin, et al./ Radiogenic Isotope Geology

     

    其次,眾多被塵封在沉積物中的生物,如花粉、孢子、樹根等,均可以給我們帶來不可思議的信息。高緯度地區代表性的硅質沉積物,即為硅藻的殘骸。硅藻在生長的時候,它的種類、數量還有組合特征等等,都會因為水體的物理、化學條件的差異而不同 , 所以可以通過沉積物柱中硅藻化石的特征,來推斷相應的古海洋環境和古氣候條件。


    部分花粉和孢子的顯微照片

    圖片來源:Johann P. Klages, et al./ Nature

     

    還有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比如烯酮。只有很少數的藻種可以合成這種有機化合物,并且它的種類受溫度直接控制。通過對沉積物柱中烯酮的測定,便可直接來判斷當時藻類生活的溫度,進一步推斷當時的環境條件。

     

     

    No.3

    為什么金箍棒越長越好?

     

    為了采集深海沉積物樣品,科研人員一般使用專業的沉積物取樣器,采集到的沉積物呈柱狀,因此被稱作沉積物柱。我們前面也提到,深海沉積物數千年累積一毫米厚度,如果要探索越長遠的南極歷史,那么所需要的沉積物柱就要越長。比如,幾厘米的柱子,可能只能記錄幾萬年的歷史,但要重現幾千萬年前的海洋環境,就需要幾十米的沉積物柱!

     

    然而想要獲取這么長的沉積物柱,對科學考察的設備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國以前采集南極海洋沉積物的采樣器最長為8米,而本次科考首次使用22米長的巨型活塞取樣器,并在宇航員海成功采集到一根中國南極科考史上最長的沉積物柱,18.36

     

    現場采樣人員與沉積物柱采樣器合影

    圖片來源:中國第3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

     

     

    人類有限的生命里難以參與的日月巨變,在地質證據面前被層層剝離,地球的歷史呈現在大眾面前。一根根沉積物柱,無聲地訴說著地球環境的變化規律,不僅見證了南極的滄海桑田,也為人類研究適合的生存環境提供了可能。期待由中國科學家們帶來的南極歷史故事吧!

     

     

     

    上一篇: 海洋奇妙物語丨白色荒漠中的生命綠洲—冰間湖 下一篇: 跟著廈大學海洋丨甜辣醬組合“魔法箱”、爬樹課、還有出海科考!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