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乘風破疫丨疫情下,一個垃圾的自我剖白

    時間:2021/10/11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如今,廈門的防疫攻堅戰已初見勝利的曙光。但在另一片戰場上,戰斗仍在持續……


    大家好,請叫我垃圾。

    請不要笑好嗎,垃圾也是有尊嚴的。

    聽說你們人類疫情防控的不錯,恭喜恭喜。

    作為垃圾群體的代表,其實我得感謝你們。

    因為自疫情蔓延以來,人類的防控措施多管齊下,你們出行受到大幅限制,但卻源源不斷地“制造”出了我的同類。

    這些小伙伴遍布世界各地,真是令我“欣慰”。

    作為一個有文化的垃圾,我搜集了各種資料,排了個族群榜單,炫耀一下。


         


    “疫情垃圾”榜單揭曉:

    大批垃圾即將來襲

    NO.1

    個人防護用品

    位列榜首的“垃圾巨頭”當屬個人防護用品(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 ,下文簡稱PPE)。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PPE包括頭罩、口罩、手套、防護服等。因為疫情的緣故,曾經常出沒于醫院的它們,如今也“積極”活躍在人類的日常情景中,比如你家,比如干飯食堂,比如剁手商場。          


    個人防護用品大合集 | 圖源:zenefits.com


    在這些PPE中,廢棄口罩就占了約80%,當之無愧的“疫情垃圾之王”。這位能“稱王”,我是沒意見的,畢竟你們人類有七八十億,人手一個口罩,都能悶死一片小海灣的小魚魚們。據估計,疫情時代下,全球口罩使用量高達1290 億個/月,換而言之,你一眨眼(≈0.2秒),世界上就又多了10000個被使用的口罩





    NO.2

    醫療廢物

    “榜眼”主要活躍在各類醫療機構中,因其病毒傳染性,排在國家危險廢物名錄首位,是名副其實的“疫情垃圾毒王”。除了醫用PPE外,還包括醫院中常見的針頭、注射器、各類消毒用品、治療性化學品等等垃圾。這些家伙不好相處,廢棄前后簡直就是兩幅面孔,不僅危害性更強,處理難度也更高。數據顯示,湖北省疫情暴發期間,傳染性醫療廢物日產量從40 噸暴漲至240 噸,直接增長了6倍。中國醫療廢物堅持“應收盡收、應處盡處”,盡力基本實現“日產日清”,的確最大程度地守住了疫情傳播防控的一處重要關卡。

    我實在不想表揚你們的,但做垃圾就要誠實、謙遜。


    圖片        

    全副武裝的垃圾收集人員正在運送數噸的醫療廢物 | 圖源:globaltimes.cn




    NO.3

    外包裝垃圾

    沒想到吧,外包裝垃圾居然“榮獲探花”!

    根據長尾理論,末端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群體們,集合起來的力量也足以與“巨佬們”抗衡。這些以“一次性塑料”、“紙板”為主的外包裝,看似是零散無組織的“散兵”,但事實上,由于長時間的居家隔離,你們人類動不動就點外賣、網購、囤貨……都使得食物、生活用品等的外包裝源源不斷地大量產生。這些外包裝垃圾群體便“迅速起飛”,沖上第三名。


    圖片        

    我是一條塑料垃圾分割線 | 圖源:dreams.com







         

    “疫情垃圾”入侵記:

    論垃圾們的十八般“污”藝


    感謝人類的隨意丟棄和疏于管理,我們這些“疫情垃圾”得以大量占領街道、郊野、海灘等陸上公共環境,“陸地戰”是我們垃圾的第一作戰方案。


    老將“塑料垃圾”包含外賣餐盒、口罩等防護用品等,憑借其短時間不可降解性,成為了當地的“老賴”,霸占了大量陸地原著生物的領地。這些垃圾不僅會直接污染陸生動物棲息地,還會干擾它們正常的捕食、飛行等生命活動,甚至會被當做新奇的美味誤食,成為動物體內的“腹中結石”。


    圖片        


    “占巢為王”

    圖源:oceanconservancy.org


    圖片        

    別搶我的“肉”

    圖源:indiatimes.com




    而我們的“暗哨”——殘留在垃圾表面的致病菌——則悄咪咪地潛伏在暗處。最新的研究表明,新型冠狀病毒在塑料、氣溶膠、紙板等多種物質表面均有較強的生存能力,尤其是當它在口罩、手套等PPE上停留的7天內,仍保持著高度傳染性。那么它是否會進一步造成疫情的二手傳播呢?盡管目前這一猜想并未得到科學證實,但你們人類或許仍應該提高警惕。

    我就是那么善良,樸實無華。


    圖片        

    當隨處可見的塑料包裝“染”上病原體 | 圖源:參考資料[8]


    占領陸地只是“垃圾入侵”的第一步,我們的野心絕不止步于此。

    你人類總說“目標是星辰大海”,我們也是。

    暫不說負責太空的垃圾軍團都快成“小行星帶”了,我們負責地表的這波垃圾,下一個目標就是溪流、湖泊,甚至是遙遠的海洋


    我們垃圾雖然沒有人類直立猿的雙腿,但是我們有大自然的“助力”!




    第一步

    偷渡!

    散落在街區、郊外、海灘,甚至是廢物填埋場里的垃圾,在風力、人力或生物搬運的作用下,闖入河道支流,匯入海洋,隨海流和風浪遷移到各處,還可能借助洋流托運至五大海洋環流處,進而形成海上垃圾場。


    圖片        

    “海上垃圾轉轉樂”是怎么形成的 | 圖源:ed.ted.com


    就這樣,這批“偷渡者”首先在海洋拉開了侵略的架勢。

    與在陸地使用的招數相似,漂浮在海面上、或是進入海水淺層的垃圾,不僅會吸引海洋生物吞食,還會妨礙它們的游動。而像口罩、手套這類柔韌性強的塑料,甚至會纏繞或困住生物,引起它們的窒息。


    圖片        

    魚與手套:守套待魚 與 自投塑網 | 圖源:edition.cnn.com




    第二步

    制造分身!

    另一批偷渡隊也不簡單:諸如可重復使用的口罩、消毒濕巾等布質垃圾,在洗滌、擦拭等反復摩損的過程中,會主動釋放出成千上萬的“微纖維”。這些細絲狀的、直徑僅約等于1/1000根頭發絲的纖維能夠潛伏入日常的生活污水、雨水沖刷垃圾形成的垃圾滲濾液中,連同消毒液等液體垃圾,或直接進入鄰近的溪流,或穿過土壤混入地下水,最終進入海洋。

    與此同時,塑料垃圾也會通過曬紫外光浴、互相摩擦等方式,在碎裂為迷你版的微塑料后,裂解出更多的微纖維分身,由此展開更大范圍的進攻。


    圖片        

    危機密布的紅色微纖維 | 圖源:nypost.com


    這些微纖維、微塑料雖然小到人類肉眼看不見,可我們垃圾可不敢喊他們“小家伙”,畢竟論破壞力,還是它們更強。它們不僅會在海水淺層織起光反射網,影響藻類植物的光合作用,還會吸附海洋中的有機污染物、重金屬等有毒物質,從而產生“1+1>2”的毒性。不僅海洋生物們會因為誤食而患上各種疑難雜癥,處于食物鏈頂端的人類,也可能因為富集作用而面臨被感染的風險


    圖片        

    微纖維如何來到餐桌上 | 圖源:ed.ted.com




    第三步

    有請化學毒物!

    除了以上固體廢物,我們液體垃圾的潛在性脅迫也不容忽視。疫情時代下,次氯酸鹽是消毒劑中的主要成分,而相關研究表明,僅超過0.019毫克/升的氯殘留,以及在消毒過程中生成的氯化副產物,就會具有一定的生物毒性。不僅如此,當垃圾滲濾液匯入海洋,也可能帶來部分含有劇毒的水溶性物質。而這些化學毒素都可能成為微纖維的吸附對象,其危害可見一斑。






    圖片        


    “疫情垃圾”應對法:

    今天你復習垃圾分類四部曲了嗎?

    炫耀完了,不是我小垃圾“憐憫”你們,是人類太不給力了,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事情居然還要請“敵方”來教。


    也罷,傳你們一法寶——“4R”原則,專治各類垃圾問題。具體來說,“4R”包括:拒絕使用(Refuse)、減少使用 (Reduce)、再次使用 (Reuse) 與 循環使用(Recycle)


    圖片        

    4R現身說法 | 圖源:eco.pref.miyazaki.lg.jp


    聽上去很復雜,實際上也就那樣,我覺得挺容易的。

    舉個栗子——

    作為干飯人,你要去食堂打飯。

    出門前,在戴好口罩的同時,也要記得自備非一次性打包袋,可以是過去購物留下的紙袋、帆布袋等等;當然,可重復使用的飯盒、餐具也是必不可少的;在享受完美食后,也不要忘記垃圾分類——“紅危險,黃其它,綠廚余,藍回收”,各歸各類勿混淆,我可不想和不同的垃圾混在一起好吧,垃圾也是有“潔癖”的 。


    圖片        

    和超級瑪麗一起做好垃圾分類吧 | 圖源:baidu.com



    當然,你們人類總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倒是希望你們不實踐,這樣我們垃圾就可以肆意占領土地、天空和海洋,存在于你們的五臟六腑之中,大量動物因為我們垃圾而“退避三舍”,再也不會出現在人類面前。


    哼哼,我可是很期待這樣一天的來臨,你們呢?




    參考文獻

           

    [1] 孫凱. 全球海洋塑料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 國家治理, 2021(15): 44-48.

    [2] 劉香,茹小尚,張立斌. 海洋微塑料污染的生物效應研究進展[J]. 海洋科學, 2021, 45(03): 122-133.

    [3] Dharmaraj Selvakumar et al. The COVID-19 pandemic face mask waste: A blooming threat to the marine environment[J]. Chemosphere, 2021, 272, 129601.

    [4] Sunanda Mishra et al. Marine microfiber pollution: A review on present status and future challenges[J].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9, 140: 188-197.

    [5] Saliu Francesco et al. The release process of microfibers from surgical face masks in the marine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Advances, 2021, 4:100042.

    [6] Shen Maocai et al. Neglected microplastics pollution in global COVID-19: Disposable surgical masks[J].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21, 790: 148130.

    [7] Bowley et al. Oceanic Hitchhikers – Assessing Pathogen Risks from Marine Microplastic[J]. Trends in Microbiology, 2020, 29(2): 107-116.

    [8] Meng Jian et al. Plastic waste as the potential carriers of pathogens[J]. 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 2021, 41: 224-230.

    [9]https://m.gmw.cn/baijia/2021-09/27/1302611798.html

    [10]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detail-redirect/rational-use-of-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for-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and-considerations-during-severe-shortages.

    [11]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1/03/210310122431.htm

    [12]https://www.sharpsmart.co.uk/knowledge-center/what-clinical-waste

    [13]https://globalnews.ca/?p=4269163&preview=true

    [14]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r5CZz5qoU


    科學指導:洪海征教授


    撰文:王思溱 / 于世豪

    改稿:李依睿 / 張凱帆

    排版:楊曄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出品: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




    -END-



    上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 | “嘉庚”號:百年夢想,“海上廈大” 下一篇: 今日開講丨廈門大學戴民漢院士等海洋領域專家邀你一起“聽,海的聲音”!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