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教育部創辦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面向相關省份地區,以及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并被列入十四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會議舉辦兩年多來,充分對接國內外發展與合作需求,得到參會各方歡迎,取得大量合作成果。
為加快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教育部委托廈門大學牽頭,福建、廣東、廣西、海南、云南及廈門、深圳等省區市教育廳(局)共同承辦2021年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
11月30日上午,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在廈門大學舉行。廈門大學戴民漢院士出席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開幕式舉行了福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廈門大學)等多項海洋科技與產業合作項目揭牌暨簽約儀式,共同打造未來海洋科技與科學發展的強勁引擎。
同期舉行大會分論壇 “2021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之海洋科技與工程分論壇”,共計60位中方代表到場,其余超過50位(包含意大利、澳大利亞、英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巴西等各國)國外代表通過視頻方式參與,會議直播超過3700人次在線觀看。
2021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之
海洋科技與工程分會
中國發起群聊邀請,啟動“一帶一路”海洋科技創新行動計劃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2017年“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是創新之路,倡議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國際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已經成為大趨勢,產學研用合作需求強烈,針對國際合作平臺缺乏的現狀,中國發起了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以推進國際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在前沿科技領域展開產學研用深度合作,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的“四鏈貫通”。
本次會議聚焦“海上絲綢之路”,致力于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海洋強國發展戰略。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廈門具備極佳的“三海”優勢:海洋、海峽、海絲,肩負著重要的使命。
廈門大學是我國海洋科教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海洋科學的搖籃”,積極服務于國家海洋戰略需求,科研人員活躍于國際學術舞臺,聯合國際合作研究成果豐碩,依托海洋科學(A+學科)及以海洋為特色的生態學兩個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優勢,積極開展國際及區域性合作交流,構建了與歐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港澳臺地區全方位合作的國際交流格局,開創我國海洋學科海外辦學之先河,力求實現對沿海國家的區域輻射帶動,推動多方合作與共贏,傳遞中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在此背景下,福建省海洋創新實驗室(籌)應運而生。它以海洋強國戰略和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為導向,瞄準國際科學前沿。該實驗室戰略合作簽約揭示著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的海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的正式啟動。
戴民漢院士在主旨報告中提到,當今,世界經濟向海發展的趨勢日益顯現,藍色經濟的引擎功能也日漸凸顯。與此同時,如何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戰略課題與重大挑戰。以人工智能、生物合成、物聯網等為顯著特征的第四次產業革命為海洋經濟帶來的巨大機遇。因此,未來產業與海洋的深度融合是重大戰略,也是重大機遇。正在籌建的福建省海洋創新實驗室擬通過構建創新科技生態,革新科研范式,全面提升海洋科技創新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大會主論壇上,由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廈門市海洋發展局和廈門大學三方共建的福建海洋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廈門大學)(簡稱“福建海洋智庫”)舉行了揭牌儀式,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二級巡視員江和泉、廈門市海洋發展局總工程師林懷遠共同揭牌。福建海洋智庫于2020年2月正式落地廈大,依托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是基于廈大海洋、生態等一流學科,整合多個涉海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以海洋智庫為主要特色的省級多學科交叉科技平臺,是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籌)先行先試的重要組成部分。
福建海洋智庫還在大會上發布了一項重要成果——《“海絲”沿線國家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數評價報告》。該報告首次對“海絲”沿線國家的海岸帶可持續發展能力進行了評估,助力全球海洋命運共同體的建設。

會上另一揭牌項目為廈門大學、福建省招標采購集團有限公司、三明市投資發展集團有限公司、三明新基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四方共建海洋遙感應用技術創新研究院(簡稱“海創院”),由戴民漢院士和福建省招標采購集團董事長共同揭牌。
海創院圍繞當前海洋領域的熱點問題和迫切需求,將以“海絲”系列衛星為抓手,市場需求為導向,衛星遙感產業產學研創為路徑,聚焦“海上福建”建設計劃,面向福建省、 輻射東南沿海以及“一帶一路”,圍繞海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構建海洋信息產業“技術研發服務鏈”與“成果轉化產業鏈”,助力“可持續發展”及“海洋強國”建設。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海洋科技與工程分論壇”邀請國內外多方專家學者共同探討海洋的未來。全面整合涉海科研、人才、產業、資本優勢和資源,聚焦海洋新興產業布局,搭建區域和國際產學研用合作平臺,構建海洋科技創新生態系統,打通海洋科技創新“政產學研金用”全鏈條,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超越,全面助力實現海洋強國戰略。科技創新成果惠及廣大民生,是國家溝通和民心相通的先導和橋梁。
數字孿生技術及其應用前景
柴扉教授(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緬因大學)
柴扉教授認為,將數字孿生引入海洋,旨在搭建聯通海洋觀測與模擬的平臺,可結合虛擬與現實,以實現全球共享。“海洋觀測和數據、模擬和預報、數字孿生”,三個過程缺一不可。他還以“3I”(Information、Innovation、Integration)提出了數字孿生海洋未來發展的方向。“一定要從社會服務、產業、需求出發,明確服務對象,讓更多人都能從中受惠”。
海洋多維立體觀測技術與集成應用
張宇教授(廈門大學)
張宇教授指出,智慧海洋是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籌)的重點建設方向,以海洋創新技術研究院(IMIT)為核心平臺,致力于服務海洋生態環境安全、防災減災和海洋資源需求,推動產學研合作。智慧海洋將構建“天-空-地-海”立體監測體系,應用于智慧養殖立體監測、海上風電場生態養殖等多方面。“智慧海洋需要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們需要頂天,但更重要的是立地”。
海洋觀測裝備產業發展前瞻
張鋒副總經理(中天海洋科技集團)
張鋒博士介紹了海洋立體觀測網絡的整體發展情況與所處困境,強調我國發展海洋技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舉例中天科技集團為推動海洋基立體觀測技術發展所作的貢獻,指出未來海洋立體觀測的“海、陸、空、天一體化”發展方向,以實現有纜與無纜傳輸、固定與機動觀測、水面與水下平臺相結合。
從無到有、從科研到產業
任維佳博士(長沙天儀研究院)
任維佳博士指出,海絲一號實現了衛星遙感探測產業從零到一的突破。但是,其發展仍然面臨技術和商業上的挑戰。“只有實現低成本、高時效性,衛星遙感探測產業才能發展起來”。天儀研究院在未來計劃推動海絲一號的全產業鏈發展,為市場提供高質量和低延遲的SAR數據。
全球海水養殖發展現狀及創新
袁新華(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漁業和水產養殖司(NFI)高級水產官員)
袁新華博士指出,全球各地水產養殖發展不平衡,藍色食品體系轉型迫在眉睫。未來海洋食品將成為人類食品供給的重要一環,同時也將促進就業與社會發展。目前,世界海洋水產養殖技術的更新體現在多方面,包括政策實施、空間規劃、物種和技術等。在未來,需要創新海洋水產養殖領域、改良生態系統方法、更新公共與私人服務關系等難點。
漁業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一環,發展深遠海養殖意義重大。在選擇養殖種類與區域時,董雙林教授分析了黃海冷水團鮭鱒魚類養殖試驗的經濟可行性,并介紹了養殖方式與核心技術,以及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建設情況。“經濟可行性、法律法規、養殖容量與全球氣候變化,是發展深遠海養殖的難點”。但該技術具有可復制性,有著良好的推廣前景。
全球鮑魚產業發展現狀及趨勢
Peter Cook教授(前國際鮑魚協會主席、西澳大利亞大學)
全球鮑魚產量近年來增長迅猛,但至少包含5000公噸的非法捕撈。中國鮑魚產量大幅增長對世界市場影響較小,Peter Cook教授認為,這是由于中國鮑魚產銷相對“封閉”,可實現自給自足。他還指出,除了產品多樣化,鮑魚養殖可通過“差異化(Differentiate)”維持市場占有率,比如個體大小、是否帶可持續漁業產品標識等。在未來,鮑魚養殖可聚焦疾病防治、遺傳育種、營養改良等方面。
深遠海養殖裝備發展趨勢
王魯民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
王魯民研究員總體概括了深遠海養殖發展的三個階段,介紹了不同區域定位深遠海養殖的特征條件,從挪威、美國、智利與澳大利亞四國的養殖裝備現狀出發,對比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創新實踐。并以我國“東海大黃魚深遠海養殖產業化”為案例,介紹了“魚類適應性+經濟可行性”的深遠海大黃魚接力養殖產業模式,指出我國深遠海養殖裝備的未來發展趨勢。
深遠海養殖平臺與網具的生物污損控制
錢培元教授(香港科技大學)
從藍色經濟到深遠海養殖的重要性,錢培元教授指出,網具的生物污損對深遠海養殖業的重大影響。以往的抗污損劑危害巨大,尋找高效綠色的抗污損物質成為難題。在20多年研究中,錢教授及其團隊從來自5000米深海的細菌中獲得了無毒抗污損活性物質,具有高效、低毒、易降解等優勢,這項新技術已得到推廣,期待能應用到深遠海養殖中。
中國的海洋可持續發展:政策與規劃
劉巖研究員(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規劃與經濟司原副司長)
十八大至今,我國進入了陸海統籌、保護優先,綠色發展、人海和諧、系統治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新階段。劉巖研究員指出,海洋可持續發展中,陸海統籌與海岸帶規劃意義重大,但仍面臨陸海間利用矛盾、近海空間利用問題。基于此,我國開展“多規合一”改革,整合了原有的海洋主體功能區規劃、海洋功能區劃、海島保護規劃以及部分陸域管控政策,以同時發揮戰略引領作用與剛性管控作用。
東亞地區藍色經濟的發展機遇、挑戰與海岸帶管理
蔡程瑛博士(PEMSEA東亞海理事會榮譽主席)
圍繞“藍色經濟”,蔡程瑛博士指出,其核心是對海洋資源與海岸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即實現海洋與海岸帶生態系統的保護以及持續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藍色經濟帶來了全新的挑戰與機遇,海岸帶管理的復雜性要求創新思維模式,注重風險管理,積極改善決策,促進跨行業跨國合作,并抓住新的投資契機。他以菲律賓與廈門開展的ICM項目為例,分享了海岸帶管理的成功經驗。
建立前瞻性的海洋碳匯交易標準
梁希教授(倫敦大學學院)
梁希教授闡述了海洋碳匯(即“藍碳”)對全球碳循環的意義,以及沿海藍碳生態系統受損對氣候的影響。并介紹了碳市場的運作機制及配額定價機制,核證減排量CER等概念,鼓勵建設高質量碳信用標準。并以我國首個紅樹林藍碳項目“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為例,介紹了藍碳交易現狀,強調自愿減排或是促進藍碳融資的重要手段,并呼吁開發交易標準以應對碳信用風險。
本次分論壇以“海洋戰略新興產業與可持續發展”為主題,聚焦新一輪海洋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探索教育界、科技界、產業界深度融合發展新路徑,為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創新是發展的關鍵,在海洋前沿科技領域和新興產業中,產學研用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當前,合作共贏已成為人類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堅持國際科技合作與協同創新,才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更大貢獻。
海洋之于地球,猶如水之于人類。
海洋的未來,更是我們的未來。
科學至實,海洋可期。
撰稿:
羅舒毓、武秀玲、楊平、姜晨銳、
張思媚、王茹茹、賈夢琪
排版:楊晨昱、李依睿
編輯:李依睿
責編:甘少敏
編審:徐鵬、陳奔
出品:
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