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SDGs共創工作坊丨陳鷺真:紅樹林的藍色暢想

    時間:2022/03/15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圖片


    圖片


    陳鷺真教授自幼生活在廈門,中學時期便與紅樹林結緣。彼時的她從因為《十萬個為什么》中的一句“紅樹植物是胎生的”,便帶著這份對紅樹林的“好奇”,走進了廈門大學學習生物學,并在研究生以及之后的時間里,和團隊一起研究紅樹林,如今已有二十余載。


    圖片

    陳鷺真教授



    圖片

    陳教授還記得自己第一次見到紅樹林的震撼:在自己的認知里,從未有一種植物像紅樹植物一樣,能從一顆胎生的小苗變成一片茂密的森林。

    那么到底什么是紅樹林呢?

    “紅樹林是生長在熱帶、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木本植物群落”,陳教授介紹道,不同于生長在陸地上的植物,紅樹林有著很多神秘的特征。


    01

    胎生、溫度敏感

    有些紅樹植物是胎生植物:種子在沒有離開母體時就已經在果實中萌發,形成胚軸。胚軸在母樹上發育,形成自身的生理和形態特征,當胚軸發育到一定程度后,便掉落到海灘淤泥中,幾小時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長,成為新的植株。

    雖然紅樹林主要分布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溫暖區域,但是,也有一些紅樹植物相對頑強,具有一定的耐寒性,例如在廈門廣泛生長的秋茄,生境的最低月均溫為8.4℃, 也是最早向北引種到浙江的種類。


    圖片

    秋茄(圖源:百度圖片)


    02

    物種多樣性高

    全球共約有80種紅樹植物,尤其在東南亞區域,種類繁多。我國紅樹林生長區正處于紅樹林分布的北緣,紅樹植物物種資源豐富,共計擁有27種紅樹植物。

    紅樹林更是研究生物多樣性關注的熱點區域,其中棲息著大量魚蝦貝類,例如螃蟹、彈涂魚。由于豐富的底棲動物資源,這里也是鳥類覓食、棲息和繁育的天堂,甚至是全球最瀕危物種“黑臉琵鷺”,也在紅樹林棲息繁衍。除了水生動物外,紅樹林中還有很多特色陸生生物,如長鼻猴、斑鹿、豹貓、孟加拉虎等。


    圖片

    生活在紅樹林中的生物

    (上:彈涂魚,下:長鼻猴

    圖源:百度圖片)

    圖片


    03

    海岸衛士

    紅樹林不僅是多種海陸生物賴以生存的家園,當海洋災害來臨時,它更是能夠遮風擋浪的“海岸衛士”。

    2004年,印度洋海嘯襲擊了印度周邊12個國家和地區,死亡人數高達23萬。而印度僅離海岸幾米的172戶住戶卻幸免于難,其原因就是這里的海灘上生長著一片茂密的紅樹林。至此,紅樹林便被譽為“海岸衛士”,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此外,2014年“威馬遜”臺風席卷海口,中心風力達到十七級,這場原本將給人類帶來毀滅性后果的災難,因為登陸在紅樹林保護區而被最大程度的化解——臺風所及經之地,紅樹林遭到了大面積的破壞,但村莊得以完整保存,經濟損失也降到了最低。

    你知道嗎?除了上述所說的作用,紅樹林還有一個十分有意義的“隱藏功能”哦,那就是——紅樹林中貯藏著豐富的“藍碳”。



    圖片

    2009年,聯合國環境署、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發布《藍碳報告》,其中提到,藍碳(Blue carbon)狹義上是指儲存在紅樹林、潮間帶鹽沼和海草床的土壤、地上活生物質(葉、枝、干)、地下活生物質(根)和非活體生物質(如凋落物和枯死木)中的碳


    undefined

    中國濱海濕地主要生態類型的相對地理分布及其儲碳機制

    (據王法明等,2021)

    紅樹林雖然面積小,但捕獲和儲存碳量要遠大于海洋沉積物的碳存儲量,是海洋藍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樹林碳庫的組成包括初級生產力(包含凋落物、樹木和根系的生物量)以及紅樹林土壤固定的碳,其中紅樹林土壤埋藏是其主要的碳匯:固定的有機碳占整個紅樹林系統的 49%~98%。由此,紅樹林被聯合國UNFCCC認可的、作為清潔發展機制(CDM)參與碳證貿易的REDD碳匯林。

    當然,人類并不會 “白拿”紅樹林固碳帶來的巨大生態效益。2020年8月,自然資源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年)》,提出推進市場化保護修復舉措,研究開展紅樹林碳匯項目開發,探索建立紅樹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途徑。看不見摸不著的碳匯,變成了需要用真金白銀購買的“商品”。紅樹林這位“海岸衛士”,也搖身一變成了“賣碳翁”。



    圖片

    2021年9月13日,福建省首宗海洋碳匯交易——泉州洛陽江紅樹林項目順利達成。洛陽江紅樹林毗鄰泉州世界遺產地的代表性古跡——千年古橋洛陽橋,這里的紅樹林是2010年清除入侵生物互花米草后種植的人工紅樹林,由自然保護區管理中心監管。在由陳鷺真教授編制的我國第一個藍碳交易方法學《紅樹林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的指導下,此次共有2000噸海洋碳匯順利成交。


    圖片

    福建省首宗海洋碳匯交易(圖源:廈門日報社官網)


    紅樹林怎么“賣碳”?賣掉的碳又去了哪里呢?

    由海洋捕捉和封存的“藍色碳匯”,可以在取得相關認證的基礎上進行市場化交易。紅樹林是藍碳交易的“賣家”,藍碳交易項目開發商利用一定的方法對紅樹林的固碳能力進行測算,紅樹林能固定多少碳,便有了多少“商品”可以出售。有些企業在生產和運行過程中,碳排放量會超出政策規定的上限,這時便需要通過碳匯交易來向“賣碳翁”購買碳排放權。而出售碳匯得到的收益,將用于紅樹林的生態修復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既維護了濱海濕地的可持續發展,也保障了藍碳“商品”的持續供應。

    除了賣出的碳匯會給予買家“增排”的權利以外,有些企業也會基于購買的碳匯開發出相關產品出售給客戶,以呼吁更多人自主減排、自主貢獻。

    在洛陽江紅樹林項目案例中,陳鷺真教授講述了一個由碳交易延伸出的“綠色實踐”故事——興業銀行購買洛陽江紅樹林項目的碳匯后,聯合廈門航空推出了行業內首批“碳中和”機票。旅客可通過購票乘機踐行“碳減排”行動,開啟“綠色減碳”的空中之旅;而旅客購買“碳中和”機票的支出,將全部用于洛陽江紅樹林的保護。


    圖片

    碳中和機票(圖源:@廈門航空官方微博)


    “我感到特別開心,”陳鷺真教授激動地說:“從基礎研究到現在,我們參與了一個非常接地氣的事情,把紅樹林推向了大眾,讓大眾來認識它,共同保護它。”



    undefined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第11條目標指出,要“構建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促使城市與人類居住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性”。

    全球約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因為這里的城市更加密集,而這一點在我國體現得尤為明顯。然而,全球氣候變化導致海平面上升、破壞性強的臺風、海嘯、風暴潮等海洋災害,都對沿海地區的城市發展與人們的生存有著巨大的威脅。


    圖片

    聯合國17條可持續發展目標


    如何減緩全球變化對沿海地區的影響,維持沿海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呢?或許,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濱海濕地能夠給出答案。

    紅樹林不僅是為城市遮風擋浪的“海岸衛士”,也是為城市固碳減排、實現“碳中和”的中流砥柱。在談到為何首先選擇泉州洛陽江紅樹林進行碳匯交易項目的開發時,陳鷺真教授提到了兩點原因——

    一是因為泉州洛陽江紅樹林的誕生十分特殊,它是清除了入侵植物“互花米草”之后種植的紅樹林。由于生物入侵打破了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對生態系統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清除入侵植物后再進行人工造林,既能夠促進生態系統的恢復,也能夠增強當地紅樹林的固碳能力,充分體現了藍碳碳匯功能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協同發展


    undefined

    泉州洛陽江(圖源:https://www.sohu.com/a/481440323_468577)


    二是因為洛陽江紅樹林周邊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社區,是紅樹林與人類社會和諧共處的典型范例。圍墾、養殖、城市化……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對紅樹林的侵占和砍伐、水文條件的改變、氣候變化和水域污染等問題都使得紅樹資源急劇減少,其被破壞和消失的速率大于熱帶雨林和其他內陸森林。且由于紅樹林地處海陸交錯帶,系統緩沖能力弱,遭到破壞后難以恢復原狀,近50年,全球范圍內約有35%的紅樹林消失,紅樹林的生存面臨著非常大的挑戰和威脅。而洛陽江紅樹林周邊的社區在順應時代發展的同時依然能夠與紅樹林和諧共生,居民與紅樹林的“相處之道”為紅樹林修復與社區可持續發展的協同提供了范本。


    圖片

    泉州洛陽江(圖源:http://labs.qunar.com/travelbook/note/7519156)


    藍色碳匯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紅樹林生態修復與社區可持續發展攜手,紅樹林及其產生的生態效益為藍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交上了“答卷”。



    圖片

    上世紀50年代,何景教授寫成《紅樹林的生態學》,廈門大學開啟我國紅樹林研究的先河。

    1997年,“中國紅樹林之父”林鵬院士在《中國紅樹林生態系》一書中提出了紅樹林高生產力、高歸還率、高分解率的“三高”理論,“高生產力”理論對于紅樹林固碳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如今,中國紅樹林生態學研究圍繞生態修復、控制生物入侵、碳中和等多方面展開,提出了一系列理論、技術指南及行業標準,藍碳評估、碳匯計量、碳交易方法學等服務于“碳中和”、“碳達峰”進程的理論與操作體系也應運而生。

    近二十年來,廈門大學的紅樹林生態學研究與廈門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項目也取得了累累碩果……


    圖片


    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在廈門舉辦,廈門市組織在下潭尾濕地公園開展紅樹林造林580畝,預計這片紅樹林將在未來20年完全“吸收”此次會晤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利用紅樹林藍碳進行碳中和首次走進人們的視野。


    圖片

    下潭尾濕地公園(圖源:廈門大學官方微信公眾號)


    紅樹林研究從課本和實驗室,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走進了人們的生活……

    201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了“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國際十年”計劃,紅樹林作為濱海濕地代表性生態系統和單位面積提供最高生態服務的生態系統,對于城市和社區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圖片

    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


    “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紅樹林保護好!”


    紅樹林能固定多少碳?又能為人類提供多少生態服務?未來濕地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等待著你我的探究……




    科學指導:陳鷺真教授

    撰稿:何詩凡、張雨

    排版:何詩凡

    編輯:李依睿


    出品: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SDGs 行動者 | 中國伙伴圈



    -END-



    上一篇: SDGs共創工作坊丨林蔚芳:面向未來的教育與可持續城市 下一篇: 海洋科技與工程國際產學研用會議回顧丨“一帶一路”建設高質量發展,合作加快建設創新型海洋強國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