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19日,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迎來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這當中有“新聞主持人”,有“電臺記者”,還有“博士專家”,他們為100名初一學生帶來了一場“新聞聯播”式的海洋污染科普講座。
“海洋護衛隊”成員:陳淼、田港華、劉圣濤、曹榮光、王宇、鄒小晴、高陽(從左至右)
這是一支由七名熱衷于科普的碩士生共同組成的小分隊,成立于今年七月份,成員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和環境與生態學院,曾在東山為初中生開展科普講座。這一次,潛心于科研工作的他們,再次走出實驗室,扮演不同的角色走上課堂講臺,為同學們帶來生動的科普小劇場。
講座伴隨著熟悉的CCTV1晚七點音樂拉開了序幕,本次小劇場的主持人鄒小晴、曹榮光如期出現在了講臺上,他們帶來了有關海洋污染的重要“資訊”,并連線“記者”和“專家”進行深度報道。
一滴墨在眨眼間就能污染一整缸清水,130萬噸的核廢水對于海洋來說同樣如此。今年四月,日本政府向海洋排放核廢水的決定引發了世人的震怒。
由于福島核電站地處日本東海岸,此處擁有世界的最強洋流,含有核輻射的海水將在十年左右擴散至整個太平洋地區,最終通過多種循環過程影響生物以及人類的健康。而日本排放的核廢水并不安全,核廢水中殘留放射性物質可導致甲狀腺癌和白血病等疾病,并存在損害人類DNA的潛在危險。
核廢水是一只禍患無窮的“哥斯拉”,一旦放入海洋,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日本不負責任的行為將會給全人類帶來嚴重傷害。
“實驗員”高陽總結道:“我們是一個海洋命運共同體,保護海洋是我們每個人共同的責任!”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海洋向來是包容而寬厚的。作為地球上巨大的生態系統之一,它具有與其體量相對應的修復能力。然而,在近代人類活動的影響面前,海洋顯出了從未有過的脆弱。
今年六月,山東青島遭遇歷史最大規模的滸苔侵襲,大海在短時間內竟成了綠油油的“草原”;而在十年前,大連新港發生的萬噸原油泄漏使得430平方公里的海域被污染,“黃金海岸”被油污染成了黑色。
兩起污染事件中,這些海域的生物和生態系統都遭受了嚴重的威脅。
石油泄漏雖只是一時疏忽,但對自然環境、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卻是不可逆轉的。因其密度低于海水,且在自然情況下難以降解,石油在泄漏后會長時間的漂浮在海洋表面,影響海洋生物的生命活動,魚類因缺氧而窒息,翅膀沾染石油的海鳥因難以飛行而死亡。
如果說石油泄漏是“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么有害藻華的暴發,則是由一點一滴的生活、工業和養殖的廢水所釀成的。藻華會引起水體缺氧,給生態系統和養殖產業帶來巨大的傷害;誤食被藻華污染的飲用水和食物,可能導致食用者中毒甚至死亡。
“海洋并不是無堅不摧的,”一名同學在講座后的采訪中有感而發,“海洋的廣袤富饒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呵護。”
近年來,海洋動物誤食塑料而死亡的事件頻頻發生,人們隨手丟棄的塑料垃圾漂流入海,成為揮向它們的利劍。在新西蘭的圖爾斯特島上,145頭領航鯨疑似因誤食塑料袋而集體擱淺,它們謎一樣的“赴死”好似在對人類發出無聲的控訴。
“人類,你為什么不吃塑料?”
同學們看著公益短片結尾的一行字,陷入了沉思。
王宇飾演的“小王老師”講解道:“宏觀世界里,海洋生物正在經歷著一場‘塑料謀殺’,而在微觀世界中,一種名為‘微塑料’的小東西也在悄然行動。“
這些直徑小于5mm的塑料顆粒已在不知不覺中侵占了自然環境和人類生活,食鹽、海鮮甚至人類糞便中都有它們的身影。盡管目前還沒有針對微塑料影響人體健康的系統性研究,但在動物研究中已經發現,較小的微塑料顆粒能夠進入血液、淋巴系統,甚至是肝臟。
PPT切換到下一頁,因被塑料纏繞而垂死掙扎的動物圖片觸目驚心。小王老師向著臺下詢問道:“作為初中生的你們,能為它們做些什么嗎?”
“我們可以再少用一點點塑料袋……”臺下有同學小聲地說。有同學舉起了手:“我們可以對塑料垃圾進行分類,再循環使用!”
這群受到觸動的孩子們不再沉默,紛紛發言,爭相為環保出謀劃策。
時間飛快,一小時的講座很快就結束了,但在一大一小兩群青年的心中,思維碰撞的火花仍在不停地跳動著。對于知識輸出方的科普團隊來說,今日的收獲可以說是雙倍的——在增長經驗的同時,又多了一份驚喜和希冀。
“從實驗室走回教室,這是一次不尋常的經歷。我們站在講臺上為孩子們傳授知識的同時,他們也在啟發著我們。孩子們不僅知識儲備豐富,思維還十分活躍敏捷,這讓我們對未來海洋環保的道路更加有了幾分信心。總有一天,他們當中也會有人追尋著我們的步伐,或走進實驗室,或走回教室,讓海洋科學知識和海洋環保意識在更多人的心里生根發芽,讓科學的道路向前延伸,讓海洋探索的航線綿延不絕。”
一代連接著下一代
科學的火苗生生不息
環保的航船終到達彼岸
“跟著廈大學海洋”海洋科學講座走進中學系列活動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活動項目資助,由廈門大學70.8海洋媒體實驗室牽頭,致力于拓展青少年視野,提高中學生海洋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