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跟著廈大學海洋丨探訪濕地生態王國,你見過“精靈”之舞嗎?

    時間:2022/03/16

    來源:

    瀏覽:

    2021年11月30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濕地水鳥科普講座在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翔安校區舉辦。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林清賢老師以自己野外拍攝的鳥類影像資料,結合生動有趣的紀錄片,為一百多位初中生展示了精彩的濕地“精靈”之舞


    圖片

    林清賢


    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助理教授、鳥類學博士

    廈門市觀鳥協會副會長


    長期從事鳥類調查研究工作,擁有超過20年的野外鳥類觀測經驗。審編多部鳥類專著,有著豐富的鳥類生態攝影經驗與作品。其鏡頭下記錄的不同鳥類的外觀、生境及其捕食、棲息、翱翔等行為,為鳥類種類判斷、生活習性和遷徙過程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資料。豐富的影像資料也為研究鳥類的物種起源、生命過程、進化演變等提供了有力參考,為鳥類和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做出重要貢獻。


    圖片

    海報設計:吳思揚


    龐大的“濕地精靈王國”

    濕地是地球上的三大生態系統之一,素來有著“地球之腎”的美稱。雖然它只占據了地球表面的一小部分,但卻是世界上20%的已知物種賴以生存的家園。


    圖片

    內蒙古額爾古納濕地(圖源:網絡)


    在這里,數以百計的濕地鳥類種群構成了一個龐大的“精靈王國”。僅在中國,觀察到的濕地鳥類就有313種。在林老師眼中,這些鳥類“都是非常可愛的,就像童話里的精靈一樣。”


    圖片

    龐大的“濕地精靈王國”


    講座伊始,林老師向同學們展示了濕地鳥類的類群和物種。這些鳥類主要分為涉禽和游禽。涉禽,顧名思義,是涉水的鳥類,它們通常生活在近岸的淺水地帶,有著優雅的“天鵝頸”和“大長腿”。一只長嘴是它們取食的好工具,淺水中的蛙、貝、底棲生物等都是它們最愛的美食。而游禽則擅長游泳和潛水,發達的趾蹼讓它們在水中行動自如,靈活地捕食水中的魚蝦等水生生物。除此之外,還有翠鳥科、鶚科、河烏科等鳥類也是“濕地精靈王國”中的“常住居民”。


    圖片

    十幾種鸻鷸類水鳥正在休


    雖然生活在資源豐富的濕地中,這些 “精靈”們得以各自棲居樂園,但它們也同時面臨著殘酷的生存競爭。那么,這些濕地水鳥是憑什么“自立門戶”的呢?



    “偽裝”“輕功”“換裝”:

    濕地水鳥行走“生態江湖”有“妙招”

    對于這些可愛的水鳥們來說,要想在優勝略汰的“生態江湖”行走,自然需要一些“絕技”傍身。

    “偽裝”是許多濕地鳥類迅速隱藏自己、躲避天敵的技能,鷺科中的黃葦鳽(jiān)就是個偽裝高手。它們的偽裝秘籍在于身上暗沉無光的褐色羽毛。天敵逼近時,不同于其他鳥類,受驚的黃葦鳽會迅速趴下或直立身體、伸長脖子,讓自己看起來像一根枯草,以迷惑天敵的眼睛。


    圖片

    草叢中的黃葦鳽


    鷸類中的彩鷸也是這樣,當它們潛藏在池塘中時,頭部和背部灰暗駁雜的羽毛與周圍的殘根枯葉融為一體,肉眼很難發現它們的蹤影。


    圖片

    你能看出藏在照片中的彩鷸嗎?


    鸻類中的水雉則與靠偽裝來保護自己的鳥類不同,它們的羽色鮮艷亮麗。憑借一對又細又長的爪子,它們在睡蓮、菱角等浮葉植物的葉子上輕快地跑跳、啄食,練就了一身令人羨慕的“輕功”,是名副其實的“凌波仙子”。鷺科中的白鷺也是當之無愧的“顏值擔當”,穿著這身潔白的羽衣,一出場就能吸引全場的目光。“到了繁殖的季節,它們的頭上會長出兩根長長的‘辮子’,身上會長出許多蓬松的羽毛。”林老師解釋道,“這就好像是換上了婚紗一樣,非常漂亮。”它們正是穿著這身華麗的服裝向心儀的對象求婚的。


    圖片

    睡蓮上的“凌波仙子”

    ——水雉

    圖片

    穿上“婚紗”的白鷺


    你看,大自然的賦予和秩序是如此神奇。這些可愛的水鳥們憑著它們獨特的特征和能力,適應環境,繁衍生息,在“生態江湖”里闖出一片天地。然而,鳥類的世界里也并不只有弱肉強食的殘酷,在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動人的血脈親情。



    帶娃如戲,全靠演技:

    愛護孩子永遠是父母的本能

    在人類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無私而深沉的。其實對于鳥類來說亦是如此,從生下鳥蛋的那一刻起,鳥爸爸鳥媽媽就擔起了父母的責任,呵護鳥寶寶們出生,成長。


    “感觸最深的就是這些鳥類展現出來的父愛母愛。”一位同學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感慨,“特別是環頸鸻,鳥媽媽通過假裝自己受傷來吸引敵人的注意,保護小鳥不受傷害,這讓我很感動。”


    圖片
    圖片

    環頸鸻的巢穴與雛鳥


    環頸鸻這種堪得“鳥界奧斯卡最佳表演獎”的保護行為被稱為擬傷行為。由于環頸鸻的巢暴露在地面上,很容易受到天敵的攻擊,所以當親鳥發現有天敵靠近自己的巢時,會突然出現在它們的視野中并做出身體殘疾的虛假動作,讓天敵以為自己很容易被捕而放棄巢中的小鳥。在吸引了天敵的注意力后,它會維持受傷的姿態慢慢地向遠離巢的方向移動,直到離巢足夠遠或天敵發起攻擊時再矯健地逃脫。


    圖片

    環頸鸻的擬傷行為


    除了這種特殊的保護行為,林老師的鏡頭還記錄下了許多親鳥為嗷嗷待哺的鳥寶寶喂食,或是將鳥寶寶們護在翅膀下的場景。“同學們看,這是不是和你們小時候很像?”林老師笑著說道,“在你們小時候,你們的爸爸媽媽也會喂你們吃飯,把你們抱在懷里。”


    圖片

    白額燕鷗給小鳥喂食

    圖片

    環頸鸻將小鳥護在

    翅膀下


    人們常說,為父則柔,為母則剛。在面對饑寒和危險時,又有哪一只鳥不會感到難捱和害怕呢?但當它們成為父母時,本能會驅使它們擋在孩子的面前,拼盡全力地護住自己的孩子。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固然決定了它們難以避免生存的威脅,但倘若沒有人類的干涉,這些可愛的鳥類是不是也可以免于經歷許多的擔驚受怕、骨肉分離,也可以在這個美麗的蔚藍星球上多存在一些時間?



    令人期待的“官宣降級”:

    鳥類保護,一直在路上

    由于棲息地遭受破壞與人類活動影響,種類眾多的濕地水鳥中已有很大一部分被列入了中國乃至世界的重點保護名錄。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色名錄歸為瀕危物種的黑臉琵鷺,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全球調查中只記錄到了三百多只。


    圖片

    黑臉琵鷺


    值得慶幸的是,經過了人們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黑臉琵鷺的全球數量終于逐步上升到了五千多只。這意味著,黑臉琵鷺的保護初見成效,照此趨勢發展下去,我們或許有望在不久的將來看到黑臉琵鷺的瀕危程度被不斷“官宣降級”。


    圖片

    三十年間黑臉琵鷺全球數量普查結果


    然而,仍然有很多鳥類正處在滅絕的邊緣。根據《世界瀕危動物紅皮書》的數據顯示,當前世界上有593種鳥類正瀕臨滅絕。林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極度瀕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在偌大的地球上現存數量僅有一百多只。

    作為生態系統中不可或缺的一員,這些可愛的鳥類是生態平衡的制約者,也是生態健康的指示者。保護鳥類,不僅是在修復人類打破的平衡,也是在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


    “令人欣慰的是,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了保護鳥類的重要性,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保護鳥類的行列。雖然鳥類保護仍然任重道遠,但我們一直在路上。”


    圖片

    中華鳳頭燕鷗


    “對鳥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之后,覺得這些可愛的‘精靈’生存到現在真的非常不容易,”聽完講座,一位同學說出了自己的感想,“人類的干涉破壞了它們的家園,傷害了它們的親人,使它們數量減少,甚至面臨滅絕的威脅。我認為我們應該提高對鳥類的保護意識,努力去保護它們。”


    圖片

    認真聽講的同學們


    同在一片藍天之下,人與鳥類唯有平等相處,和諧共生,才是維持生態平衡的長久之計。


    以科普為土壤,將濕地水鳥保護的種子深植于青少年的心中,讓星星點點的力量匯聚成一只“蝴蝶”,在未來漫長的保護歷程中引起巨大的“風暴”。



    “跟著廈大學海洋”海洋科學講座走進中學系列活動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活動項目資助,由廈門大學70.8海洋媒體實驗室牽頭,致力于拓展青少年視野,提高中學生海洋科學素養。



    (文中鳥類照片均為林清賢拍攝)

    科學指導:林清

    撰稿 / 排版:張凱帆

    編輯:賴瀅

    責編:甘少敏

    支持單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

    出品: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 END -



    上一篇: 你好,2022!謝謝,2021!丨進擊的70.8,開啟海洋新視界之窗 下一篇: SDGs共創工作坊丨曾鳴:循環經濟與可持續城市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