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亦莊的金風科技科技園內,工程師們悄悄地建造了一座神奇的“碳莊園”:它不僅能汲取大自然的風、電精華,提供綠色能源;還憑借著超人的“數字化頭腦”,有序地進行綠色能量的吸收與釋放。
2021年11月21日,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 共創工作坊中,金風科技天潤新能電力市場部創新業務主任劉昊博士向大家介紹了中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智慧園區案例——金風科技亦莊智慧園區。該園區集可再生能源、智能微網、智慧水務、綠色農業和運動健康等功能于一體的可感知、可思考、可執行的綠色園區生態系統,為企業履行“碳”責任、探索可持續發展的“碳中和”之路提供了路徑參考。
以智慧能源為先導的解決方案如何應用到更多的城市產業園區,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碳”是二氧化碳的碳,“排放”是二氧化碳的人為排放。
自人類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燃燒化石燃料以供給生產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已成常態。因此,我們的衣、食、住、行都與二氧化碳的排放脫不了干系,也就產生了無窮無盡的“碳足跡”。
如果朋友圈有“碳足跡步數”排行榜 丨圖源網絡,略有修改
然而,二氧化碳是有排放“三八線”的。隨著城市化持續推進,這些人類“碳足跡”都被地球當做“碳賬”一筆筆記下,并持續向人類發出“超額預警”。
其中,氣溫上升是最受關注、卻也最容易被輕視的危害之一——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樣性銳減以及“福建再次入冬失敗”都只是氣候變暖的下馬威——愈演愈烈的溫度攀升,已悄然地向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伸出了“魔爪”。拿干飯人最關心的吃飯問題來說,全球變暖不僅會引起糧食減產,使糧食價格被迫提高,間接加劇貧困人口的窘境,同時還會降低糧食品質,威脅人類健康。
無從下口的地球冰淇淋丨clipartkey.com
為此,2015年達成的《巴黎協定》指出,全人類需努力控制全球溫升幅度在2℃以內,最好是1.5℃以內。
以2℃的溫升為例,這意味著,我們總共可以向大氣排放大約37000億噸碳。在此基礎上,首先扣除對歷史、未來碳排放的估計與預測,最后全世界僅剩下約8000億噸碳的“碳余額”了。于是,各國開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碳排放“空間爭奪戰”。
始終致力于全球性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在碳減排問題上也發出了自己的宣言——“30·60雙碳目標”。中國的碳中和戰略關乎全球的氣候變化,意義舉足輕重。然而,想要在30年內實現碳達峰到碳中和的跨越,我們需要犧牲傳統經濟模式并付出巨大代價——據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估計,中國需要在傳統行業上投入90萬億~100萬億人民幣才能實現“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
“30·60”雙碳目標丨picture.iczhiku.com
這龐大的數字背后,不僅蘊藏著巨大的市場,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目標的困難重重。在這一背景下,金風科技堅持綠色發展,踐行“為人類奉獻碧水藍天,給未來留下更多資源”的企業使命,與合作伙伴共同追尋“可持續,更美好”的未來。金風科技遍布全球的風電機組每年幫助地球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超過15500噸。此外,金風支持超過300家供應商實現綠電使用和低碳轉型,助力產業鏈的碳中和轉型。今年一月,亦莊園區成為中國首個可再生能源“碳中和園區”。

總的來說,減碳可以從用電和省電兩方面出發。比如,金風的首座碳中和工業園區就通過新建風電機、光伏設備、儲能裝置等新能源設施,大幅度降低了火電比例,將園區綠電使用占比提升至50%以上。這一舉措能有效減碳4950噸/年,相當于約45000棵樹所能吸收的二氧化碳。
“碳莊園”的秘密武器與它的小算盤
丨power-technology.com , terrapass.com
除了“用好電”,還要“少用電”:碳中和園區通過改造空調和照明系統等方式,年減少用電量達51.3萬千瓦時,相當于節約了一千人的年用電量。
能源數字化管理讓整個智慧園區擁有了“自己的智慧”,不僅能實現新能源減排,還盡可能地控制各項能源輸出,減少耗能——在園區數字化功率調控下,可以將能效提升高達15%;此外,全面覆蓋園區的“能源監控器”還能準確測量園區的能源消耗,計算園區的碳足跡,為碳排放邊界的確定和排放的測量提供準確的數據保障。
你拍了拍“碳莊園”的聰明腦袋瓜子丨solup.com
在各類“硬核”設備與聰明的“頭腦”加持下,這座綠色莊園逐漸擁有了“愛存小錢錢”的好習慣。
具體來說,一天內電價有高有低,少用貴的“峰電”,多用便宜的“谷電”就能省錢。在用電低谷時,蓄冷罐將廉價的電力轉化為“冷”儲存起來;到了用電高峰時,蓄冷罐可以直接“輸出”,供應空調等降溫設備。根據金風科技的測算,這樣可節省30%~60%的用電,還能調節電網的負荷,削峰填谷。
蓄冷罐 ≈ “碳莊園”的小金庫 丨圖源網絡,略有修改
我國各類工業園區的碳排放大約占全國的36%。然而,對于企業來說,碳中和并非看不見摸不著的二氧化碳,而是一本實實在在的經濟賬。想要提前實現碳中和,不僅需要有較高的環保覺悟,更有現實的成本阻礙——我國的電力來源依然是以火電為主,在全社會能源結構未得到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短期內,工業園區難以實現碳中和。
隨著歐盟碳稅的開征,政府部門對環保限制的進一步收緊,企業社會責任的增長,越來越多的企業逐漸產生了減碳意愿。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大量工業企業本身已經面臨利潤低下的生存難題,花費高成本進行環保改造更是“癡人說夢”。
因此,如何經濟地減碳成了擺在企業面前的難題——因為在環保投資項目中,企業付出的成本往往很難獲得直接的收益。碳交易作為一種低投資的間接減排方式發展得欣欣向榮。當下我國碳交易市場方興未艾,這種方式有利于企業短期內完成減碳目標,助力環保企業更好地發展。然而,碳交易難以成為實現碳中和的唯一手段。除了加強碳匯的手段,直接減少是碳排放是實現碳中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過程。對于用電大戶——工業來說,綠電改造就是直接減少碳排放的手段。
長遠來看,除了助益環境保護之外,實施園區的綠電改造還有利于提升企業的競爭力。今年八月以來,煤炭價格大幅上漲,帶動電價上漲,企業的用電成本不可避免的提高。更為嚴重的是,部分省份還實施了拉閘限電的措施,對企業的生產效率有極大的影響。如果完成了綠電改造,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形象,還可以在面對能源危機時維持生產,保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這一方面來看,碳中和的實現不是毫無意義的企業負擔,而是可提升企業的長期競爭力,避免在未來的產業升級中被早早淘汰的必經之路。
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政府的推動作用不可或缺。除了制定減稅政策、實施環保補貼等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企業減碳意愿的措施外,由政府主導并推動的碳交易,以市場調控碳減排的方式,不僅可以幫助高耗能企業以較低成本完成減碳目標,還可以提高環保企業的經濟效益,激勵綠色企業健康發展。除此以外,碳交易的發展害有利于推動碳匯的有效保護與利用,讓森林的綠碳資源,海洋的藍碳資源更被世人重視。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旨在以綜合方式解決社會、經濟、環境三個維度的發展問題,以改變人類的前進方向,引領人類走上可持續的道路。
其中,“SDG11:可持續城市與社區”致力于建設建設包容、安全、有抵御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的城市和人類社區。在不可逆的全球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已成為大多數人類的家園,人類目前以及未來所面對的環境問題都應到考慮以城市為主體的解決方案。
在城市之中,工業為居民提供著生活保障,與人類生存緊密關聯。因此,探索工業的碳中和,實現工業綠色轉型,有助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緩解極端天氣頻發、降低海平面上升速度等威脅,甚至直接推進一系列可持續目標的達成。
我國高度重視工業體系的建設,經過70年的發展,已經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工業不僅是本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全球工業體系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實現工業領域的碳中和,不僅能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還能推動全球工業領域可持續目標的達成。
根據氣候行動追蹤組織(CAT)的預測,中國的碳中和目標會使全球在本世紀的升溫減少0.2℃至0.3℃。為承擔解決氣候變化問題中的大國責任、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與高質量發展,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提出“二氧化碳碳排放力爭于2030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指明我國面對氣候變化問題要實現的雙碳目標和時間表。
勇攀“60碳中和”高峰丨news.cgtn.com
長遠來看,我國的雙碳目標必然實現,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造福未來的實際行動。從歷史規律來看,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實現了碳達峰:在各國生產力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利益的行為;而在生產力提升后,則通過產業轉移等方法本國的碳排放,進而實現了碳達峰。
不過,對于全球來說,某一國家通過產業轉移實現的碳達峰、碳中和難以減少全球的碳排放總量。中國作為后發的發展中國家,不僅要實現雙碳目標,更要在自身的發展中總結經驗,創新方法。同時,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排碳大戶——工業是不可忽略的一環,如何平衡減碳與經濟性之間的矛盾,是我國政府面對的一大難題,而對工業園區進行綠電改造,是未來值得推廣的解決之道。
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探索一條適合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新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中國方案,是中國的擔當,也是承諾。
科學指導:劉昊
撰稿:王思溱 周軒帆
排版:張雨
編輯:李依睿
出品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SDGs 行動者 | 中國伙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