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沙龍回顧丨一起打開海洋的神秘魔盒,探索海洋的多面譜

    時間:2022/03/18

    來源:

    瀏覽:

    海洋遍布地球

    從來都不是為了分割大陸

    而是為了把藍色星球

    連接成密不可分的共同體

    蔚藍深邃的汪洋與廣袤無垠的陸地

    從來都不是兩個世界

    而海洋與人類,自然與人文

    更是休戚與共、命運相依



    圖片

    破冰船S.A.AGULHAS(圖源:網絡)


    海洋是多變的,

    靜如鏡深藍,動如珠淺藍,

    從未有相同的一刻;

    海洋是多面的,

    海納百川河,容包萬象物,

    從未有人能定義它的魅力。


    海洋如同一個神秘的魔法盒子

    吸引著人類去探索、挖掘它的深邃與廣袤,

    掀開它的N個面紗……


    圖片


    3月12日下午

    一場“海洋漫談·文化沙龍”活動

    在閩南大戲院順利舉辦


    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廈門大學教授童峰、廈門大學副教授林昕、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科普官員吳昊昊分別從不一樣的視角講述他們眼中的那“人文藝術”海


    這些海洋信使們帶領觀眾打破世俗對海洋局限的認知,領略海洋中的詩意與科學,解鎖海洋的第N面。


    圖片




    01

    海洋多面寶藏的體驗卡

    就藏在科學市集


    沙龍活動開始前,場外精彩的科學市集也吸引了觀眾們的熱情參與,來自廈門大學的海洋學子們把廈大海洋科學開放日里一些有趣的科學體驗搬到現場,給觀眾們“0”距離感受海洋魅力的機會。


    你思考過舌尖上的鮑魚有哪些奧秘嗎?

    你看過水下的世界到底怎樣的嗎?

    你知道大海是如何運動的嗎?

    海底的沙子為什么那么多?

    浮游生物又是什么?


    ▼ 大海小鮮

    海洋生物之旅——鮑魚

    圖片

    鮑魚展區的桌面上展示了許樣式各異的鮑魚殼,水缸中鮮活的鮑魚也被搬到了現場。志愿者還通過現場的船舶模型,介紹了海洋生物污損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 深海萬象

    海洋“微觀”之旅——浮游生物與沙

    圖片

    借助顯微設備,人們可以看到浮游的影像。這些影像都是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同學親自設計的,是海平面下的微觀世界的映射。

    ▼ 水下探險

    海洋科幻之旅——VR潛水

    圖片

    借助VR設備,人們可以看到赤嶼、南海、大亞灣海底的影像。這些影像都是海洋與地球學院的同學親自潛水拍攝的,是海平面下的真實世界的映射。

    ▼ 靜海暗涌

    洋流運動之旅——模擬洋流

    圖片

    云母粉作洋流、貝殼充地貌、風扇形成風,物理海洋實驗中僅用簡單的道具便生動地模擬出真實洋流。

    ▼ 海洋天籟

    海洋聽覺之旅——傾聽海洋的聲音

    圖片

    在“傾聽海洋的聲音”體驗區,一個小小的耳機傳來海冰斷裂聲、海下雷電聲、各類海洋生物的活動聲……為參觀者帶來了奇妙的海洋聲音之旅。




    02

    聽各位嘉賓講述海洋“來之處”

    思索人類未來將“何所往

    #1

    船是科學家在海洋上的聚落


    圖片

    王海黎

    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

    中心主任






    每一條船本身都是寶藏,命運多舛的航行故事使它們比任何金條都更珍貴。


    圖片

    “嘉庚號”(圖源: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


    100年前,一艘木制的“堅忍”號召集了28個勇者,朝著南極大陸航行。這是一次失敗的探索航行,卻也是世上最偉大的“拯救生命”的航行。


    圖片
    圖片

    “堅忍”號被海冰困住(圖源:網絡)


    6人“敢死隊”乘著小救生艇,義無反顧穿越波濤洶涌的南極海,只為尋找生存的希望,被困近2年后28名船員終于得救。

    圖片

    “堅忍”號最近被發現于威德爾海水深3008米處

    (圖源:網絡)


    它的故事令每一位航行者動容——在“堅忍”號沉沒的一百年間,從沒有人忘記過它。一百年后,這艘沉船終于被發現,極地深海讓它躲過了時間和侵蝕,仍然保存完好。

    船是人類與海洋之間最直接的聯結:出海航行的商船、海軍編隊的艦艇……這是船舶的社會性內容;獨木舟、木制船、蒸汽輪、電推船,一路發展、演進,這是船的技術性內容;科考船與上面的科學家們組成特殊的海洋性聚落,又展示了船舶在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上的意義。


    圖片

    夜晚中的“嘉庚號”

    (圖源: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


    成為海洋科學家,

    有時需要專業、勇氣和不屈不撓的精神,

    但有時也只需要在浩瀚的洋之中,

    點亮好奇心的一點光。


    #2

    奔赴星辰大海,致力水下傳聲


    圖片

    童峰

    廈門大學 教授


    工學出身的童峰教授,戲稱自己是“理工直男”,只因為多看了大海一眼,便留在了這片星辰大海。


    海洋各項水下科考、勘探、工程、作業離不開“各顯神通”的水下機器人,實現“無纜化”遙測遙控是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方向,他從事水聲通信網絡技術研發,構建水下機器人的水下信息鏈路。把水下機器人比作人類探索海洋的“AI幫手”,他將遙控、自主航行、水下滑翔機、波浪滑翔機等水下機器人家族圖譜娓娓道來


    圖片
    圖片

    ROV水下機器人(圖源:嘉庚號官網)


    他致力于為廣袤的海洋安裝“水下WIFI聯通各類水下平臺。海底彎曲的聲線、海洋的噪音、風浪等都不足以阻擋他“大海傳聲”的決心。


    圖片

    水下滑翔機(圖源:嘉庚號官網)


    他將科普與科研結合,

    點亮孩子們心中的海洋燈塔。

    讓孩子們也能接觸這群“水下精靈”,

    明白它們在海洋科學中的獨特貢獻。



    #3


    海錯之美 各美其美 美美與共


    圖片

    林昕

    廈門大學 副教授


    “珊瑚生樹碧海底,安得騎鯨斫大枝”。自古以來,人們就對五光十色的珊瑚充滿了向往與想象。


    雖然只占0.1%的海域面積,珊瑚礁卻擁有海洋中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是天然的防波堤,具有極高的經濟價值,實乃“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圖片

    珊瑚礁(圖源:網絡)



    深耕珊瑚礁共生關系領域研究的林昕教授,用一幅幅絢麗多姿的圖畫,向我們講述了海洋中不可多得的珊瑚礁生態系統的前世今生。我們仿佛潛入了深海,看到始于五億年前寒武紀,在漫長的歲月中生生不息、蓬勃生長、不斷滋養著地球的珊瑚礁。



    圖片

    珊瑚礁與魚群(圖源:網絡)


    然而,近四十年來,珊瑚礁的生存面臨著嚴重威脅:全球變暖、海洋酸化、人類活動、極端天氣等都使得珊瑚逐漸白化、死去,人們對于珊瑚生態系統的保護也迫在眉睫。


    圖片
    圖片

    珊瑚礁的白化現象(圖源:網絡)


    珊瑚礁從來不是點綴的飾物,

    而是我們生存之基礎。

    唯有悉心照料好這片“蔚藍之境”,

    我們才能實現

    “海錯之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




    #4


    海洋資深青年

    帶你解讀海洋生物之美


    圖片

    吳昊昊

    廈門大學地球科學與技術學部

    科普官員


    相較于前三位在海洋科學深耕多年的前輩,幾個月前剛從廈大海洋生物學專業畢業的博士吳昊昊笑稱自己是一名“海洋資深青年”


    圖片
    圖片

    八市中的海鮮(圖源:吳昊昊)


    從辨認廈門八市的魚類開始,他引領大家走近海洋,探索各種奇特的海洋魚類,用奇妙生動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激發觀眾們的好奇心。


    圖片

    深海鰩的卵(圖源:網絡)


    他將利用海底熱泉孵卵深海鰩比作海中“哪吒”,從而喚醒大眾對于“海洋之美”的認知,讓我們開始反思,我們真的了解海洋的美嗎?




    圖片


    海洋中的魚群(圖源:網絡)


    親近海洋的第一步是對海洋保有好奇心,

    還可以通過多去海邊、

    閱讀海洋科普書籍、

    觀看海洋紀錄片來深入了解海洋。






    03

    現場觀眾問答互動

    漫談進行時


    圖片



    在觀眾互動環節,海洋學者們以漫談的形式,回答了觀眾們對海洋的問題,為觀眾揭開海洋神秘的面紗




    #01   "趕海"


     Topic


    Q:最近“趕海”很火,想帶孩子一起去“趕海”,老師們有什么建議嗎?


    吳昊昊:其實海邊是很危險的,建議各位家長在保證安全且有相應知識儲備的前提下,再考慮帶孩子去海邊看看。


    林昕:對于海邊的生物,我建議觀察和欣賞就足夠了,不必接觸它們,更不要帶回家。


    吳昊昊:對的,我們只是海洋的過客,而不是它的主人。



      #02   兒童海洋科學啟蒙


     Topic

    Q:感謝各位老師帶領我和孩子了解了一個非常立體的海洋世界。我想請問一下各位老師,家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一步了解海洋,學習海洋?


    童峰:首先,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質,家長可以適度引導,但不要按自己的喜好來要求孩子。其次,家長要鼓勵孩子學好數理化基礎知識,這對未來科學研究有重要意義。最后,可以多培養小朋友的動手能力,鼓勵他們把課本里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里。


    林昕:家長要把孩子對海洋與生俱來的興趣保持下去,比如我女兒就很喜歡和我一起看關于海洋的紀錄片。另一方面,家長要為孩子篩選高質量的科學閱覽內容,所以要率先培育自己的科學觀。


    王海黎:如果接觸了一段時間的海洋知識后,孩子對海洋失去了興趣,這其實很正常。我們歡迎大家關注海洋,但要求所有人都喜歡海洋,這不現實。我們應該積極地為孩子創造一些接觸海洋、學習海洋的機會。最后孩子與大海能碰撞出什么東西,可能只有天知道了。


    觀眾:感謝各位老師!我想總結今天的收獲。從王老師身上,我知道了“嘉庚”號的工作內容和場景;從童老師的介紹當中,我了解到人工智能技術在海洋里的運用;林老師將古典詩詞和科學知識聯系到一起讓我眼前一亮;最后吳老師從生活的視角展開的分享,也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生動的海洋知識。再次感謝!


       #03   “嘉庚”號


     Topic


    Q:“嘉庚”號上有沒有發生過有意思的事?


    王海黎:一艘船往往會發生很多有趣的事。比如“嘉庚”號在18年4月與同濟大學合作的航次,租用了加拿大的水下機器人,到南海去做生產研究。這個船就像“小聯合國”一樣——裝備來自不同國家,人也來自不同國家,專業也各種各樣,大家一起針對某個區域或主題開展很多有意思的研究。





    多面百變的海洋,你最pick海洋的哪一


    圖片



    今天我了解了很多從前不知道的海洋知識,比如我第一次知道每天都吃的魚,還有那么多別稱。下次我還想參加這個活動。

    ——陳同學



    今天本來是帶著小朋友來學習的,卻沒想到自己也收獲了很多海洋知識。各位老師的分享都很有特點,其中林老師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沒想到古典詩詞居然也能和科學知識聯系到一起,這個結合令我眼前一亮。

    ——歐陽女士



    老師們的分享打破了我對海洋的刻板印象,原來海洋和人文也可以很好地結合。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很期待能親自去“嘉庚”號參觀學習!

    ——王先生



    致 謝

    演講老師

    王海黎  童峰  林昕  吳昊昊

    COSEE China 志愿者

    何浩陽  梁栩瑞  王宏偉  李佳宸  郝歡歡

    甘加成  汪鈴  傅寒晶  陳安然  周澤宇

    廈門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志愿者

    王芳  吳佩瑩  權若昕  張馨月 李依睿

    許黃子仰  倪鄭穎  蔣晶晶

    廈門大學科考船運行管理中心工作團隊

    閩南大戲院工作團隊



    撰文:王芳 權若昕 吳佩瑩 蔣晶晶

    倪鄭穎 張馨月 許黃子仰

    排版:王芳 賴瀅

    攝影:劉凡 卡卡 賴瀅

    責編:甘少敏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END-










    上一篇: 全國招募|加入少年藍色先鋒,科學家帶你一起探海觀瀾 下一篇: 明日直播丨跨界科學家,把“海洋寶藏”搬上大戲院的舞臺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