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明月與潮汐的“糾葛”

    時間:2021/11/05

    來源:廈門大學海洋博物館

    瀏覽:

     潮汐乃海面因為受到引潮力影響而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白天出現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出現的海水漲落稱為“汐”。

    01

     許多人對潮漲潮落的最深印象來源于錢塘江潮,“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觀潮》周密 南宋)”錢塘江位于我國浙江省,最終注入東海,在它入海口的海潮即為錢塘潮,天下聞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前來觀看這一奇景。潮頭由遠而近,飛馳而來,潮頭推擁,鳴聲如雷,噴珠濺玉,勢如萬馬奔騰。觀潮始于漢魏,盛于唐宋,歷經2000余年,至今仍奔騰不衰,引發人們的贊嘆與遐想。

            “子胥恚恨,驅水為濤,以溺殺人(《論衡》王充 東漢)”,很長一段時期,人們對潮汐現象產生的原因是百思不得其解的,于是便有了種種有關潮汐來由的神話式傳說。據說吳王夫差逼迫伍子胥自殺,伍子胥心中郁郁結恨死去,將胸中積郁化作濤濤江潮,于潮漲時分呼嘯而至,吞天蔽日,以溺殺人。伍子胥因此而也被稱之為濤神。但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更細致地觀察和研究,潮汐神秘的面紗逐漸揭開,潮漲潮落與月圓月缺有著千絲萬縷的“糾葛”。

    02

            自古人們便已熟知“望日”(農歷十五)有大潮,而秋八月之潮勢更大,所以便有了攜親朋好友觀潮的習俗。“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曲江(《七發》枚乘 西漢)”、“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觀潮》周密 南宋)”。而農歷十五正值月圓之時,自古而今,月圓夜,潮涌時,一柔一剛,激起人們無數遐想與思考。“月,水之精。潮有大小,月有盈虧(三國 楊泉)”、“晦明牽于日,潮汐系于月,若煙自火,若影隨形(《全唐書》竇叔蒙 唐朝)”。明月與潮汐如影隨形,一直是人們既定的印象,好像是一對欲散還聚的癡人眷侶,造就世間難以復刻的獨特景致。那么,明月與潮汐究竟是如何同盛同衰,又如何相吸相引的呢?

    所謂引潮力,也就是潮汐的原動力,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月球和太陽對地球上物體的引力,以及地球繞地月公共質心旋轉時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這兩種力組成的合力,是吸引起潮汐的原動力。簡單來說,物體的質量越大,距離天體的距離越近,則引潮力越大。其中以月球所產生的效果最為顯著,遙遠的太陽次之,其他天體則表現得非常微弱。

    03

            而每當農歷初一或十五時,地球、月球、太陽的位置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是一致的,兩種力量迭加在一起,就使海水出現大潮。可是每當農歷初七、八(上弦月)或二十二、三(下弦月)時,月球對地球的引潮力與太陽對地球的引潮力互相垂直,太陽引潮力削弱了月球引潮力,因而海水就出現了小潮

            而我國的錢塘江潮尤其壯觀,也在于其獨特的地理條件。錢塘江口狀似喇叭形。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50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一樣牢牢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公里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從而使得潮水易進而難退。杭州灣外口寬達100公里,而到外十二工段卻僅寬幾公里,江口東段河床又突然抬升,致使灘高水淺。所以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涌進來時,由于江面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層層相疊。其次還跟錢塘江水下多沉沙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緩,從而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涌。

            “海之潮汐,并月而生,日異月同,蓋有常數矣。盈于朔望,消于朏魄,虛于上下弦,息于眺朒,輪回輻次,周而復始(《全唐書》竇叔蒙 唐朝)”。自此,明月與潮汐的“愛恨糾葛”可告一段落,欲知詳盡事,探索應不止!


    上一篇: 藤壺,原來你是這樣的肥宅 下一篇: 你不知道的那些水母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