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1/11/05
來源:廈門大學海洋博物館
瀏覽:次
船底那一層層猶如船體鎧甲的凹凸不平的外衣?
上一次被堅硬鋒利的外殼劃傷手的始作俑者?
沒錯!
它,就叫藤壺。
今天,讓我們一起更深層次地認識一下它吧。
知識卡片:藤壺
學名為Balanus,俗稱“觸”、“馬牙”等,是一種附著于海邊巖石上的有著石灰質外殼的節肢動物,常形成密集的群落。也因其是石灰質的外殼,所以大都堅硬鋒利,這也是為什么人很容易被它劃傷的原因。另外,藤壺是雌雄同體,但大多行異體受精。受精卵經歷變態發育,從幼體發育為藤壺成體。 在熱帶海區,該類生物一年四季均可繁殖附著,且種類和數量隨著離岸距離增加而下降。藤壺的分類一般可分為兩類:一是鵝頸形藤壺,另一種是圓錐形藤壺(也寫作圓椎形藤壺)。
藤壺四宗罪
第一宗罪:它們附著在艦船的底部,會大大降低航速,燃料消耗要增加26%以上,甚至達40%。
全世界每年消除藤壺要花費上百億美元。因為跟隨船航行能夠更輕松地濾食,藤壺最樂意厚著臉皮附著在船上。而隨著一代代繁殖,貝殼一層覆蓋一層,船體會越來越重,船速也就越來越慢。一般一艘1850噸的船在海中6個月,速度就會降低2海里。
1905年日本海軍在對馬海戰中之所以使號稱世界王牌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全軍覆沒,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沙俄艦隊在一年多的航行中,船底附著了藤壺等附著生物,使其航速降低之故。
第二宗罪:藤壺附著在水下管道系統內,容易造成堵塞,產生事故。
第三宗罪:藤壺能破壞金屬構筑物的油漆保護層。
第四宗罪:和貽貝、牡蠣等養殖貝類爭奪附著基質和餌料,是養殖業的大害。
那么藤壺,是不是就真的一無是處呢?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藤壺:人家有話說。
“雖然俺的四宗罪使我看起來窮兇極惡,但也不能忽略俺的作用哦。”
四種用途
用途一:藤壺是一味中藥。
它具有制酸止痛,解毒療瘡之功效。用于胃痛吞酸,水火燙傷,小兒頭癤,癤瘡腫毒。更具吸引力的是,可以作為中藥的它,無毒且無副作用。
用處二:破解馬航MH370之謎,藤壺可以成重要線索。
專家稱,藤壺外殼可以透露出其形成的水生條件,可能大致確定殘骸在水中漂流的時間。根據殘骸上藤壺的種類,甚至有可能確定殘骸來自哪片海域。生態學家還可以通過研究這些藤壺是在襟副翼表面還是附在了襟副翼兩側,判斷出殘骸是漂在海面上,還是原本沉于海底。
用處三:藤壺黏液的黏性甚強,可用于人類活動。
藤壺的化石經過幾千年的滄桑仍牢固地附著在其他物體上。人們人工合成這種黏液,可以用來補牙,用來黏接建筑材料,簡直像超級水泥。還可用來修船和黏接漏洞,在醫療上黏合傷口,手術開刀后不需縫合,只要涂上這種黏液就能使刀口牢牢地黏合在一起。
用處四:飯桌上的一員
作為一種奇丑無比的海產,若是只論長相,真不敢想第一個吃下它的人是抱著怎樣的心態,不過它的鮮美卻能征服每一位食客。味道或許是它價格昂貴,卻依然被很多藤壺獵手摘來賣錢的重大原因吧。
吃藤壺一般都是清水氽湯鮮吃,其法很簡單,放點姜芽,放點鹽,將水燒開了,再放入藤壺燒開就可以了,其味鮮美可口,無須再放味精,撒點蔥花,則色香味俱全。當然,也可以“重鹽腌之,能久藏”,腌了吃,味道各有千秋,也可鮮吃。
值得一提的是,生物進化論的創立人達爾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藤壺控,在出版《物種起源》以前,達爾文曾花費好幾年時間在研究藤壺上,為此他還專門出版過一本關于藤壺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