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名字對語文渣渣真是不太友好……不過讀音倒是很有趣呀!”
對,這些家伙叫蝠鲼,因飄逸游姿似蝙蝠而得名。它們游泳時會扇動它們那巨大的胸鰭,像蝙蝠扇動翅膀一樣,遨游在海中。
蝠鲼被稱為“魔鬼魚”的原因之一是它的身形十分巨大,長相不同于一般魚類,頭部還有兩個魔鬼般的“犄角”,二是它偶爾會潛游到在海中航行的小船底部,用體翼敲打船底,發出“呼呼、啪啪”的響聲,使船上的人驚恐不安;有時它又用頭鰭把自己掛在船的錨鏈上,拖著船飛快地在海上跑來跑去,使漁民誤以為這是“魔鬼”在作怪。其實這些只是它們的玩鬧,并沒有惡意。
可能有許多小伙伴會把蝠鲼和鰩魚弄混(實不相瞞,筆者以前在水族館也以為鰩魚就是魔鬼魚(捂臉)
那么這兩個家伙到底有什么區別呢?
鰩魚包括軟骨魚綱鰩形目和鲼形目,是多種扁體軟骨魚的統稱。而蝠鲼是鲼形目的動物,也就是說,蝠鲼是鰩魚的一種,而且是鰩魚中最大的種類。和其他的鰩魚相比,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頭前有由胸鰭分化出的兩個突出的頭鰭。
還有一種和蝠鲼也長得很像的魚叫做魟魚。它們雖然不叫“魔鬼魚”,但是它們卻很毒:它們的尾部帶有劇毒的毒刺。歷史上有很多魟魚把人毒傷的案例,著名事件之一是2006年“鱷魚獵手”史斯夫歐文在大堡礁拍攝一部水下紀錄片時,不幸遭到一條魟魚的襲擊,刺穿胸部而亡。
話說回來,蝠鲼這個“魔鬼”,其實或許真的可以算是大海的“福分”?
蝠鲼雖身為鯊魚的近親,但它們非常溫馴,主要以浮游生物和小魚為食,平常幾乎沒有任何攻擊性。(雖然如此,但它們一旦受到驚擾發起怒來,只需用那強有力的巨大雙翼一拍,就會碰斷人的頭骨,擊毀小船。)它們還特別聰明友好。每當看見潛水者,它們就會好奇地湊上前去玩耍。它們會豎起身體,露出腹部的斑紋來。每條蝠鲼腹部的斑紋都不相同,潛水者根據這些斑紋,就能分辨出它們的身份。它們喜歡人類撫摸它們的腹部,甚至會與人共舞。
鮣魚,一種頭部有吸盤的魚,常常吸附在蝠鲼等大型魚類身上,借助他們游動帶著自己活動,可以躲避天敵,還可以吃到食物殘渣。蝠鲼可是個稱職的保護傘呢!
蝠鲼的壽命和人差不多,在它們的“青春期”,男孩子們會追隨著自己心儀的女孩,在她身后排起長隊穿梭在珊瑚礁之間,形成了“求偶列車”。眾星捧月的那個女孩就像它們的領舞者,身后的追求者們會精準地模仿女孩的每一個動作。女孩子則在這個過程中打量他們的身形、對它們的體能和持久力進行考量。這畫面想來也是挺美的呀~
蝠鲼有一個別具特色的習性:它們在海中以旋轉式的游姿上升,接近海面的同時,轉速和游速不斷加快,直至躍出水面,時而還會伴以漂亮的空翻。它最高能跳1.5~2米,落水時發出砰的一聲巨響,場面優美壯觀。它們為什么會展示這種飛行絕技呢?我們目前還沒能得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也許是雌雄蝠鲼在繁殖季節里演繹的調情游戲,又或許是一種驅趕、誘捕食物的方式,也可能這是一種甩掉身上寄生蟲和死皮的自我清潔的方式。
寫到這里,筆者忽然想起了一首歌:
如果有一個世界渾濁得不像話
原諒我飛
曾經眷戀太陽
——《魚》陳綺貞
忽然覺得這魔鬼反而有一點像天使了呢。扇動翅膀,從深海到天空,星星點點地留下溫柔美好的痕跡。
“你是魔鬼中的天使,所以讓人笑哭的方式,是被人誤會你的玩笑舉止,也遨游深海與人共舞溫柔相知。”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Chew Chee Meng和Yeo Khoon Seng領導的研究團隊耗時兩年,于2017年成功推出一款名為 MantaDroid 的仿生機器魚。MantaDroid仿照蝠鲼的外形特點,如蝠鲼一般能夠幾乎毫不費力地滑翔。它的每個胸鰭都由一個電動馬達驅動,以達到靈活游動的效果,而且能游泳長達10個小時。同時,外觀上的特點使得它有足夠空間用于攜帶科研時所需要的傳感器等設備。
美國公司研發的兩棲機器人Velox,便是依照“魔鬼魚”蝠鲼的設計。研發人員在機器人兩側裝配了類似于蝠鲼的鰭,看起來就像一對波浪形飄帶。Velox可以輕松地在水里自由沉潛,也能自由地在柏油路、沙子、鵝卵石上和雪地上行走,甚至還能滑冰。由于機器人沒有裝備螺旋槳,且使用了柔性材料,除了軍用,它還有許多潛在用途,如進入環境敏感水域進行科研調查。
浙江大學實驗室里也“養”了一條外形酷似蝠鲼的“軟體電動魚”,是水下探測的得力助手。
然而,如此可愛溫馴的大家伙卻面臨著生存威脅,棲息地的破壞、氣候的變化、海洋垃圾等,都在威脅著它們,但更嚴重危險的是近年來對蝠鲼的計劃性捕撈。人們取出它們的鰓做藥,但科學證實蝠鲼鰓并沒有藥用價值,這是商家滿足人們獵奇心理的蓄意宣傳。實際上,它們的鰓因為用于過濾海水,會有大量的重金屬殘留,對人體危害很大。
蝠鲼分布范圍廣,活動區域不定,很難確定具體數量,但可以確定的是近年來蝠鲼的數量大幅減少。國際自然生態保護聯盟(IUCN)已將雙吻前口蝠鲼和阿氏前口蝠鲼列為“易危”級別。秘魯和印度尼西亞更是對蝠鲼種群進行法律保護。一條前口蝠鲼一生可為旅游經濟貢獻超過100萬美元,捕撈的前口蝠鲼價值低于500美元。
蝠鲼的成熟和繁殖都很緩慢,它們不像其他一些物種那樣可以很快地補充種群。大多數蝠鲼8-10歲才會性成熟,有些種類甚至要到15歲,之后平均每2-3年才能生一只小蝠鲼。如果它能避開捕撈和其它各種威脅,并能活到40歲的壽限,它一生最多也只能產下10-16條小蝠鲼,這也加重了蝠鲼的生存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