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開啟高質量發展新航程

    時間:2023/05/05

    來源:

    瀏覽: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是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安全的戰略屏障,也是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關鍵領域。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承前啟后,第三次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上對海洋強國建設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

    新征程,我們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一、政治領航,助推黨建業務“融合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學院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海洋學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學院將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錨定“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學科發展目標,搶抓“世界一流學科”建設機遇,帶領全體師生黨員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瞄準國際科技前沿,力爭建設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學人才培養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

    學院黨委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將依托二級黨校舉辦“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題學習班。通過制作宣傳展板、《學海觀瀾》學習活頁,建設專題網站、推出主題推文,開展微黨課、微宣講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使宣傳活起來、實起來、亮起來;通過支部黨課、專題報告、實踐研學、聯學共建等途徑實現全員覆蓋學、全面系統學、增強實效學、創新形式學,引導全院師生員工在學思踐悟中堅定理想信念、在奮發有為中踐行初心使命,為造就國家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和骨干力量筑牢政治基礎。

    二、專業引航,強化一流學科“顯示度”

    學院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對標對表,緊緊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地方發展需要,全力推進一流學科高質量建設。

    圍繞國家戰略,完善海洋學科體系。學院將充分發揮海洋科學一流學科優勢,進一步加強與生態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的協同創新,著力推動與信息、材料、物理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發展壯大觀測探測技術學科,建設面向海洋經濟、海洋管理的新興分支學科,培育海洋人工智能學科交叉中心,從海洋系統水平上實現新的科學突破,以服務國家和區域氣候變化應對、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智慧海洋建設等需求,并帶動研究手段與方法、平臺與支撐體系、技術轉化、政策支撐等方面的多維能力建設。全面構架以海洋學科為核心的多學科綜合體系,努力形成以開放型海洋學科群為引領,多學科互相支撐的學科體系。

    結合新一輪“雙一流”建設,組建學科聯盟。學院將建成院士領銜、優秀人才為骨干的高水平研究團隊,構建福建省海洋經濟學科聯盟。促進聯盟內互聯互通互促機制,推進聯盟成員之間的資源開放共享、人才互聘流動、學術聯合攻關,通過復合型拔尖人才培育、跨單位人才團隊打造、協同推進科學研究、聯合開展社會服務、共建共享公共資源等任務的實施,實現多領域協同發展,推動學科整體實力邁向世界前列。

    三、協同護航,提升人才培養“精細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學院將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錨定國家戰略需求,縱深推進建設高質量人才培養體系。

    創新一流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將深入實施教學機制、教學水平、課程體系、實踐教學、國際交流等“五大提升計劃”。充分發揮教育部首批虛擬教研室建設試點“地球系統科學通識教育改革虛擬教研室”和首批國家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基地“海洋科學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在教學改革與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極作用,繼續推進國際化海上實訓項目——“海絲學堂”人才培養計劃,舉辦全國性的研究生學術論壇等,努力鍛造具有家國情懷、“海洋”視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突出的高素質人才。

    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學院將持續推進“一站式”學生社區建設,吸納黨政管理人員擔任社區兼職輔導員,深入挖掘導師、班主任、專業教師、教輔人員、科創導師、關工委等育人資源,打造具有海洋特色的育人平臺。進一步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和班主任制度,鼓勵青年教師擔任拔尖班導師,充分發揮研究生導師“第一責任人”作用,在學生學習、科創、實習實踐、就業等方面開展全方位指導。賡續傳統,抓住學生入學、畢業等重要節點,講授“開學第一課”,開展畢業生感恩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

    搭建“五育融合”育人平臺。德育為先,學院將牢牢把握關鍵時間節點開展思政教育,持續開展海洋主旨論壇、微黨課大賽、演講比賽等思政品牌活動,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智育為重,繼續搭建廈門大學海洋知識競賽和實驗技能大賽等傳統科創競賽平臺,推出“聽,海的聲音”趣味海洋系列特色講座,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體育為基,舉辦羽毛球賽、籃球賽、趣味運動會等院級比賽,增強師生身心素質;美育為要,通過舉辦“海洋歌王”賽、海洋文創大賽、貝殼設計大賽,豐富校園文化;勞育為基,深化拓展與后勤集團共建合作,發揮勞動教育基地的作用,結合出海科考、社會實踐等形式建立養成式勞動教育體系,涵養“吃苦精神”。

    四、創新續航,跑出科技創新“加速度”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系統推進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學院將進一步整合特色優勢學科,瞄準國家戰略、聚焦學科前沿,構建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結構優化的科研組織模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實施海洋領域碳中和路徑,打造海洋生態環境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推進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優化重組,力爭建成海洋領域標桿全國重點實驗室。爭取海洋領域國家實驗室福建基地落地,聚焦臺灣海峽立體監測、海洋健康和可持續發展、雙碳戰略等領域開展學術攻關,加速培育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區域發展的學術生長點。高質量實施“海岸帶計劃(Coastal-SOS)”和“海洋負排放(ONCE)”兩項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大科學計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

    激活科技創新內生動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學院將聚焦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等科學前沿,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引領作用,持續在海洋負排放理論與技術、全球近海碳源匯格局與控制過程、海洋酸化對生物固氮的影響、海洋浮游植物營養鹽的吸收調控機制等方面開展科研攻關。圍繞海洋生物技術學科發展前沿和產業技術需求,深耕“卡脖子”技術難題,重點開展海洋生物功能活性物質開發利用、海洋種業技術研發和良種選育等方向的創新研究,開發海洋生物基因資源和材料,研發新型海洋生物制品和藥物。圍繞海洋環境安全保障等國家重大需求,從海洋多尺度動力學理論出發,集成發展先進海洋觀測與模擬技術,結合新一代信息技術構筑海洋數字孿生系統,實現海洋環境立體監測與預報的實時化、可視化和智能化,服務海洋防災減災。

    五、合作助航,彰顯社會服務“貢獻度”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既是一流學科的使命所在,也是自身發展的源頭活水。長期以來,學院主動對接地方發展規劃,加強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轉移轉化,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對接地方規劃,服務區域發展。學院將圍繞福建“海洋強省”、廈門“海洋強市”以及“基礎支持應用、需求牽引原創,創新科技模式,打造產業引擎、助推藍色經濟”的理念,推動建設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通過與涉海龍頭企業協作,推動海洋碳匯、海洋數字孿生、海洋生物功能制品等領域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服務區域快速發展。持續選派“科技特派員”主動下沉生產一線,全方位助力鄉村振興。

    發揮學科優勢,加強產學研結合。學院將依托福建省海洋經濟政產學研用金聯盟,圍繞“面向海陸統籌的海洋立體監測技術研發及產業化應用”“海洋生物源新功能制劑研發及應用”“海水養殖生物商業化育種體系構建”等鏈條式項目,打造海洋醫藥、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海洋信息與人工智能、海洋種業工程與綠色養殖等海洋新興產業鏈群,帶動海洋經濟產業的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圍繞應用海洋物理與工程、海洋生物科學與技術等專題,建設高端海洋智庫,助力提升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海洋科技實力,推動構建藍色伙伴關系。

    創新科普范式,提升民眾素養。學院將依托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將海洋科技的最新成果轉化為多樣化的海洋科普活動;持續舉辦海洋開放日、廈門國際海洋周、海洋嘉年華系列科普活動,著力推動海洋文化、海洋科學、海洋藝術的大眾化傳播;發揮全國首個海洋媒體實驗室70.8的優勢,融合視頻、音頻、文字、圖片等多介質為科學傳播賦能,逐步提升中國乃至全世界公民的海洋意識;借助“嘉庚”號科考船先進的平臺與技術優勢,把海洋基礎教育課堂“搬到”祖國的各個角落。

    海洋事業寄托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世代夙愿,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使命。在新時代“加快建設海洋強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的關鍵節點上,把握海洋強國戰略需求,推動海洋科技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貢獻海洋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中國智慧、廈大方案,我們責無旁貸、使命在肩。

    未來,學院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引領,踔厲奮發、勇毅前行,著力推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海洋學科,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上一篇: 推動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院與生命科學學院學生黨支部開展聯學共建活動 下一篇: 志存高遠 腳踏實地——廈大海洋學子熱議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同學們的回信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