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院高坤山教授課題組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發表論文揭示顆石藻對海洋酸化的適應性進化

    時間:2018/06/06

    來源:COE

    瀏覽:

    近日,我院高坤山教授課題組在Global Change Biology上發表題為“Adaptive evolution in the coccolithophore Gephyrocapsa oceanica following 1000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under elevated CO2”的研究論文,探討了顆石藻對海洋酸化的適應性進化。

    該研究以微型鈣化藻類、大洋球石藻(Gephyrocapsa oceanica)為研究對象,通過半連續培養控制碳酸鹽化學條件,將其分別在海洋酸化(pHt 7.7, 1000 μatm pCO2)和當前CO2(pHt 8.02, 400 μatm pCO2)條件下培養約1000代(700天)。受酸化的影響,顆石藻細胞鈣化量減少,且減少幅度隨著代數增加不斷增大。當把長期適應高CO2的細胞轉移到低CO2下適應8或9代后,鈣化量及其它相關生理參數沒有變化,顯示了其不可逆轉的適應性進化響應。然而,把當今CO2濃度下長期生長的細胞轉移到高CO2后,鈣化和生長速率都明顯降低。該結果表明,大洋球石藻受酸化的影響,在長期適應過程中具備了不可逆轉的適應性進化特征。

    迄今國內外學者按照歐盟海洋酸化研究指南(Guide to Best Practices for Ocean Acidification Research and Data Reporting, 2011)探討酸化效應;通常讓浮游植物適應酸化條件8-20代(約1-2周的時間),探討其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等種種響應。然而,微型生物生長速率快,長期(>500代)響應環境變化過程中會產生適應性進化響應(例如:Nat Comm 2015/ nc omms9155) 。該研究歷時約兩年,期間連續控制各重復培養系列中的碳酸鹽化學條件及營養鹽水平,跟蹤測定了種種生理與生化參數,發現長期酸化影響下鈣化量的下降幅度遠遠大于短期酸化條件下的,且該效應不可塑(不可逆轉)。該研究結果反映,海洋酸化減少顆石藻類的鈣化量,降低其生長速率,影響顆石藻類碳匯(光合)與碳源(鈣化)過程在海洋碳循環中的作用。

     圖解:長期適應酸化1000代后,顆石藻鈣化作用途徑被下調,即使轉移到非酸化環境被下調的鈣化作用也不可逆轉,顯示了適應性進化響應。PIC:顆粒無機碳;POC:顆粒有機碳。

     

    該文章第一作者為2014級博士生佟善英,通訊作者為高坤山教授。

    Reference: Shanying Tong, Kunshan Gao, David A. Hutchins. Adaptive evolution in the coccolithophore Gephyrocapsa oceanica following 1,000 generations of selection under elevated CO2. Global Change Biology. Doi: 10.1111/gcb.14065

    文章鏈接:http://mel.xmu.edu.cn/upload_paper/201803021040439305.pdf


    上一篇: 張文靜課題組稀有和優勢浮游細菌群落研究新成果在ISME J發表 下一篇: “世界之鮑,和而不同”——第十屆國際鮑魚研討會在廈門召開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