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院柯才煥、馮丹青課題組研究發現誘導海洋附著生物群聚的新型信息素

    時間:2019/09/17

    來源:COE

    瀏覽:

    近日,我院柯才煥教授、馮丹青副教授科研團隊在Cell旗下期刊iScience在線發表最新研究成果“Aggregation Pheromone for an Invasive Mussel Consists of a Precise Combination of Three Common Purines”。該研究首次在軟體動物中明確鑒定出誘導幼體附著的信息素,并證實基本代謝產物以特定的配比混合可以作為誘導海洋無脊椎動物幼體附著的信號物質。

    在自然海區中,許多海洋底棲動物如海鞘、多毛類、藤壺、牡蠣和貽貝等都存在同種群聚現象,即幼體選擇附著于同種個體(成體、稚體)上或其附近區域,形成密集群落。同種群聚具有重要的生態學意義,包括可降低附著生物被攝食的幾率,增強其對波浪沖刷的抵抗力,且有利于物種繁衍等。此外,高密度同種群聚不僅排擠本地底棲生物,還對海洋設施造成嚴重污損危害。大量研究表明成體釋放出的信息素物質是誘導其同種幼體群聚附著的關鍵因素,但是迄今為止關于附著信息素的鑒定及其機理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

    該課題組以一種入侵污損生物沙篩貝(Mytilopsis sallei)為研究對象,采用超濾離心、凝膠層析、高效液相色譜(HPLC)制備等方法,克服了水體中生物信息素濃度低而難于提取的技術難題,對成體來源的附著信息素進行逐步分離純化及鑒定。結果表明,沙篩貝幼體的附著信息素為3種常見的嘌呤化合物,分別為腺嘌呤核苷、次黃嘌呤核苷、次黃嘌呤。沙篩貝幼體對該三種嘌呤化合物的配比具有高度敏感性,當三者以1:1:3混合作用時存在明顯的協同誘導作用,該比例接近于沙篩貝成體釋放到海水中的天然比例(1:1.125:3.25);而當以其他比例混合時,其誘導效果顯著降低,并發現以20:4:1或20:1:4混合時,可以顯著抑制幼體附著。該結果揭開了沙篩貝群聚的化學生態學機制,也為闡明其它污損生物群聚機制提供了新視野。

    我院博士研究生何健為該文第一作者,馮丹青副教授、柯才煥教授為通信作者。該項研究獲得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8YFC1407505)、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6127)、海洋經濟發展示范項目(16CZB023SF12)等的資助。

    iScience為Cell Press于2018年推出開放獲取期刊,旨在打造多學科交叉的研究、交流與傳播平臺,瞄準生命、物理、材料和地球科學等基礎與應用的前沿研究熱點。

    論文來源:Jian He, Qi Dai, Yuxuan Qi, Zhiwen Wu, Qianyun Fang, Pei Su, Miaoqin Huang, J. Grant Burgess, Caihuan Ke, and Danqing Feng. Aggregation pheromone for an invasive mussel consists of a precise combination of three common purines. iScience, 19 (2019), 691–702,

    全文鏈接https://www.cell.com/iscience/fulltext/S2589-0042(19)30300-1


    上一篇: 我院徐鵬課題組關于硬骨魚類異源四倍體基因組倍性演化研究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 下一篇: 我院海洋動物抗菌肽成果成功對接“9.8”簽約,推進產業化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