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8-12日,第六屆國際硝化及相關微生物過程大會(The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itrification and Related Processes,簡稱 ICoN6)在廈門大學順利舉行。國際硝化及相關微生物過程大會(ICoN)自2009年開始,每兩年一屆,現已先后在美國、荷蘭、日本、加拿大和奧地利成功舉辦了5屆。本屆大會由廈門大學主辦,參與單位: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廈門大學海洋微型生物與地球圈層研究所(IME)、海洋碳匯與氣候變化前沿科學中心(廈門大學)、福建省海洋碳匯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來自17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70名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會議組織了59個口頭報告及46個海報報告。
10月8日,ICoN6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德旺圖書館2號報告廳開幕。開幕式上,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宏月教授介紹了ICoN6會議的科學意義及國際交流作用。中國科學院院士戴民漢教授代表廈門大學致歡迎辭,并介紹了廈門大學及海洋學科的概況。
會議邀請了包括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會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普林斯頓大學Bess Ward教授,英國皇家學會院士、英國愛丁堡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生物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英國阿伯丁大學James Prosser教授,奧地利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德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奧地利維也納大學Michael Wagner教授,以及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焦念志教授等8名該領域的知名學者做特邀主旨報告。
其他參會專家還包括日本中央大學Yuichi Suwa教授、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David Myrold教授、美國邁阿密大學Annette Bollmann副教授、韓國科學技術高級研究院Sukhwan Yoon副教授、瑞典農業科學大學Sara Hallin教授、美國康奈爾大學Kyle Lancaster副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Satoshi Okabe教授、日本東京農業技術大學Akihiko Terada教授、美國東北大學Ameet Pinto助理教授、美國猶他州立大學Jeanette Norton教授、英國阿伯丁大學Cecile Gubry-Rangin副教授、荷蘭奈梅亨大學Sebastian Lucker助理教授、挪威生命科學大學Asa Frostegard教授、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劉雙江教授、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賈仲君教授等。會議圍繞6個主題展開討論,包括新生理、新生物、新型相互作用,生物化學和生物標志物,工程系統,可持續發展與氮循環,進化和生態等。會議還設置了青年學者論壇,并邀請了巴基斯坦費薩爾巴德政府大學uhammad Aamer Mehmood副教授做了“Career planning: the road to success”的主題演講。
10月12日下午,會議舉行閉幕式。組委會及ICoN6大會主席黨宏月教授回顧了會議的精彩瞬間,對為此次會議舉辦作出貢獻的機構、老師及同學表示感謝。華東師范大學韓平教授和南方科技大學李芯芯助理教授主持了最佳學生海報獎的頒獎儀式。
最后,會議確定了下一屆ICoN會議的主辦方,并順利完成會議交接。第七屆國際硝化及相關微生物過程大會(ICoN7)將于2021年7月在普林斯頓大學舉行。ICoN6大會主席、廈門大學黨宏月教授把象征“N”循環和硝化微生物的鹿角工藝品交到了下屆ICoN主辦主席、普林斯頓大學Bess Ward教授的手上,完成了ICoN6向ICoN7的順利交接。此件具有象征意義的工藝品,從ICoN1,經由歷屆ICoN會議,傳至ICoN7,衷心希望每兩年一屆的ICoN會議越辦越好,為國際N循環研究做出更大貢獻。
以硝化作用為關鍵過程的氮循環是地球和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的最重要過程之一,與陸地和海洋的生態系統生產力、全球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及其治理等密切相關。氮循環研究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揭示海洋富營養化、赤潮、缺氧和酸化等重大環境問題起因、過程和機制的關鍵,并在污水處理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硝化微生物及與其相關的微生物研究現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重大科學發現頻出的黃金階段。在此科學背景下,召開系列國際學術會議,以硝化微生物為核心進行氮循環微生物研究的深入系統的專項討論,對推動該研究方向發展、促進國內外科研交流合作、培養年輕科技隊伍,具有重要科學和社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