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2日下午2點,“嘉庚”號科考船順利抵達廈門海滄遠海通達碼頭,這標志著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戴民漢院士領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海洋荒漠生物泵固碳機理及增匯潛力”(Carbon Fixation and Export in the oligotrophic ocean,Carbon-FE)首個西太平洋科考航次(KK2003)圓滿結束。

科考隊員集體合影
航次于2020年7月3日-8月22日前往西北太平洋執行科考任務,海上作業51天,航程近7000海里,打破“嘉庚”號單次航行歷史記錄。值得慶賀的是,航次獲得國際GEOTRACES(痕量元素和同位素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國際研究計劃認證,航次編號GPpr15。這也是MEL科學家執行的第二個GEOTRACES計劃認證航次(第一個為GP09)。參加航次的36名科考隊員來自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柳欣副教授、陳蔚芳博士和黃勇明博士擔任航次首席科學家。

GEOTRACES科學指導委員會主席發給本項目及航次首席的認證信
北太平洋副熱帶流渦區上層缺乏生命所需的營養鹽及痕量元素鐵(Fe),初級生產力低下,從而被稱為“海洋荒漠”。 然而,目前對于這一海區中的痕量元素Fe和營養元素磷(P)的含量及其來源知之甚少,阻礙了科學家對海洋“荒漠”中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及其與全球氣候變化的緊密聯系的深入認識。航次通過多學科、多平臺、多儀器的觀測和采樣技術,系統探究真光層的生物泵結構、過程和機理,支撐項目評估其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的發展趨勢,進而構架寡營養系統生物泵新理論框架,探討海洋“荒漠”增匯潛力。51天的海上作業,共計完成痕量金屬潔凈CTD和原位大體泵采樣、沉積物捕獲器布放和回收、浮游生物垂直分層拖網、生物光學剖面和BioAgro布放等研究內容400多項,在西太平洋獲得大量第一手數據資料和樣品。

布放沉積物捕獲器

痕量金屬潔凈CTD下放中

左:王麗芳工程師正在配制常規營養鹽標準;右:柳欣副教授在主實驗室進行浮游生物顯微鏡鑒定
航次航程長,且處在疫情防控常態化時期,涉及出入境、天氣影響、設備和物質保障等一系列考驗。為保障航次安全萬無一失,學校、海關、碼頭等各單位通力配合,所有出海隊員、協助裝船人員均嚴格按要求接受核酸檢測和抗體檢測。本航次的圓滿完成為項目執行下一個冬季航次和開展其他研究內容奠定了堅實基礎。
圖片花絮:

漫長航程中,“嘉庚”號Tony葉成淼和賀萬陽給男生們理了一水兒的大平頭

工作結束了,欣賞海天美景,給你一顆小心心


左:為科考隊員葉利萍、饒欣婷、張欣茹、賀萬陽、陳希榮慶祝生日;右:閑暇時齊上陣包餃子,其樂融融


左:船頭休憩的鳥兒;右:“荒漠”游弋的魚群

燃燒起來的“海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