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張潤副教授等人發表海洋溶解有機氮同位素研究成果

    時間:2020/11/15

    來源:COE

    瀏覽:

    2020年11月12日,地學領域權威期刊《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在線發表了我院張潤副教授等人題為“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n isotopic perspective”(從同位素視角探究南海溶解有機氮循環)的研究成果。

    溶解有機氮(DON)是低緯度寡營養鹽海區上層水體結合態氮的絕對優勢儲庫,其濃度往往比溶解無機氮、懸浮顆粒氮高出2-3個數量級。但是,由于傳統觀點限制、分析測試手段局限等原因,迄今對海洋DON循環的理解仍十分薄弱。氮穩定同位素組成(δ15N)在揭示上層海洋DON循環的路徑和動力學特征上具有獨特的優勢。有鑒于此,本研究選取南海西部海盆區為采樣區域,基于過硫酸鹽氧化-反硝化細菌還原法聯用,測定上層水體總態(bulk)DON濃度及同位素組成(δ15NDON),深入挖掘DON與硝酸鹽、懸浮顆粒氮等關鍵結合氮儲庫的同位素聯結,整合全球海洋重點時間序列站(SEATS、BATS、HOT)及熱帶南太平洋東部(ETSP)數據,旨在揭示上層海洋DON循環關鍵路徑及其特點。

    研究發現,南海表層水體DON濃度與葉綠素濃度存在良好的正相關關系,初級生產是DON的主要來源。揭示在DON消耗過程中存在較顯著的同位素分餾效應,進而定量DON礦化過程的同位素分餾因子ε ~ 4.9±0.4‰(圖1)。

    圖1 南海上層水體δ15NDON與DON濃度的關系 (Rayleigh分餾)

     

    研究探討了次表層硝酸鹽同位素(δ15N)極小值層的形成機制假說,揭示真光層平均δ15NDON與次表層δ15NNO3存在高度趨同性。鑒于該δ15NNO3極小值特征在熱帶、亞熱帶海區兼具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空間變化,推論DON礦化及伴隨的同位素分餾可能是塑造此同位素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圖2)。進一步地,新定義了一個定性評價海區DON凈生產/凈消耗的指標Δδ15N(DON-NO3),并將其應用于區域間(南海、BATS、HOT、ETSP)比較分析,證實Δδ15N(DON-NO3)可作為DON源匯格局的良好指示,為海洋DON循環未來研究提供有力新工具。

    圖2 南海海盆區上層水體氮收支及同位素特征示意圖

     

    張潤副教授為論文的第一作者兼通訊作者,波士頓學院王星辰博士、臺灣大學任昊佳博士、清華大學黃杰博士、我院陳敏教授及普林斯頓大學D. Sigman教授為合作作者。該工作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專項、大洋協會項目等資助。

     

    論文來源:

    Zhang R.*, Wang X.T., Ren H, Huang J., Chen M., Sigman D.M..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cycling in the South China Sea from an isotopic perspective.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2020, doi: 10.1029/2020GB006551

     

    論文鏈接: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29/2020GB006551


    上一篇: 我院柯才煥教授團隊研發的“綠盤鮑”新品種入選2020中國農業農村重大科技新成果十大新產品 下一篇: 張宇教授團隊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發表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