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院李非栗教授團隊發表論文揭示亞極地海域熱量和淡水交換與海洋翻轉環流耦合關系的差異性

    時間:2021/07/23

    來源:COE

    瀏覽:

    2021年7月6日,國際權威海洋科學期刊Progress in Oceanography(《海洋學進展》)在線發表了我院李非栗教授及合作者題為“Observation-based estimates of heat and freshwater exchanges from the subtropical North Atlantic to the Arctic” 的最新研究成果。該研究基于最新現場觀測數據,并結合歷史觀測資料,構建泛北冰洋區域的熱鹽收支,揭示了大西洋副極地海域極向熱鹽輸送的時空特征,定量評估了其對泛北冰洋區域熱量及淡水量交換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了該交換與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之間的耦合關系。

    北大西洋副極地是北冰洋與大西洋進行物質交換的關鍵性區域。相應的熱量與淡水量交換顯著影響該海域溫度、鹽度的分布和變化。此外,該區域是北大西洋深層水形成的關鍵海域,而溫度和鹽度(密度)的變化可直接影響深層水的形成過程,從而進一步影響大西洋的深層環流系統。近年來,現場觀測顯示北冰洋海水的“大西洋化”(Atlantification)日益加劇,因此研究北冰洋-大西洋物質交換的屬性特征,變化規律及機理,對于認識和預測極地變化,及其對大洋深層環流的反饋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北冰洋至北大西洋區域海表溫度,顯示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是北大西洋高溫水團與北冰洋-亞北極的低溫水團發生交互作用的關鍵區域。

    北大西洋副極地海域極向熱量輸送,其中絕大部分(~70%)與海洋經向翻轉環流有關。

    該研究基于跨大西洋全水深溫度及海流速度的連續觀測,得出副極地區域2014-2018年的海洋平均極向熱輸送量為0.50 ± 0.05 PW (1 PW=1015 W),主導了海洋對北冰洋海域的熱量供給(通過白令海峽的熱量輸送可以忽略不計)。進一步分析發現,副極地海域的極向熱量輸送絕大部分(~80%)發生在格陵蘭以東的東副極地海域(eastern subpolar gyre),與觀測得到的AMOC發生的具體位置吻合 [2],表明熱量交換與AMOC之間的強相關性。為了證實這種關系,研究進一步將總熱量輸送進行分解,發現與AMOC相關的熱量輸送能夠解釋總熱量輸送70%以上的量級和變率。

    該研究還通過鹽度和流速觀測數據,得出2014-2018年副極地海域的平均極向鹽度輸送為12.5  ± 1.0 Sv1 Sv=106 m3 s-1)。造成這種極向鹽度輸送的主要原因,是極向流動的表層水(高鹽度)與南向流動的深層水(較低鹽度)之間的鹽度差異。這一差異對應于高緯度區域0.36 Sv的淡水增量(稀釋作用)。研究還發現格陵蘭以西和以東的區域淡水交換量相同,因此與AMOC和熱量交換主要發生在格陵蘭以東的情況具有明顯差異。這種差異性表明,淡水交換對AMOC的影響相比熱量交換來說較為有限。進一步將淡水交換進行分解,發現翻轉環流相關的部分只能解釋約一半的淡水交換及其變率。

     除此之外,該研究還綜合考慮海洋熱鹽輸送與海洋內部的溫度、鹽度變化,估算出北大西洋區域海-氣熱通量與淡水通量,并與大氣再分析數據產品進行比較,指出后者存在的顯著偏差。其中熱通量偏差可達~5-10 W m-2,淡水通量偏差可達~0.33 cm yr-1。基于此,該研究提供了通過海洋觀測對海-氣物質交換進行約束的計算框架與方法。應用更長時間序列的海洋觀測,相關結果將提供更穩健的海-氣交換估計。

    該論文合作者來自廈門大學、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英國南安普頓國家海洋中心,美國邁阿密大學,美國伍茲霍爾海洋中心,蘇格蘭海洋科學協會,及荷蘭皇家海洋研究所。該研究得到廈門大學科研啟動基金及美國國家自然基金、英國自然環境研究委員會、歐盟Horizon 2020等項目的資助。

    文章鏈接:https://doi.org/10.1016/j.pocean.2021.102640


    上一篇: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近海生態系統碳匯過程、調控機制及增匯模式”課題績效評價會順利召開 下一篇: 童峰教授課題組在物聯網領域頂級期刊發表水聲組網最新研究成果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