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5日,由廈門大學牽頭,中國海洋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天津大學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近海生態系統碳匯過程、調控機制及增匯模式”(2016YFA0601400)課題績效評價會在廈門成功召開。由于受疫情的影響,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按科技部要求,項目牽頭單位組建了由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陳大可院士任組長,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王輝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喬方利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東秀珠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邵宗澤研究員、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謝樹成教授、蘭州大學劉勇勤教授任委員的課題績效評價專家組。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張峰處長出席了此次績效評價會,廈門大學科技處賴日泉副處長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項目首席科學家張瑤教授、各課題負責人趙美訓教授、崔球研究員、樊煒教授,及各研究骨干和項目管理辦公室成員等40余人參加了會議。
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完成情況和四個課題的績效自評價匯報,對照課題任務書,專家們充分肯定了項目各課題的工作,認為四個課題均圓滿完成了任務書約定的研究內容和各項考核指標,達到了預期目標。四個課題圍繞設定的科學和技術目標,分別在近海生態系統碳匯形成的過程與機制、邊緣海有機碳源匯格局和埋藏效率,及適用于我國近海海域的海洋人工上升流增匯技術和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為解決項目重大科學問題“近海碳匯過程及增匯機制”做出了重要貢獻。
重點研發計劃“全球變化及應對”重點專項項目“近海生態系統碳匯過程、調控機制及增匯模式”自2016年實施以來,組織管理科學規范,共實施65個航次的現場觀測與實驗,其中獨立組織/開展野外調查23次,包括4次的人工上升流海試調查,累積出海時長達2979人*天。在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National Science Review、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Water Research、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等重要期刊發表第一標注SCI收錄論文91篇,出版專著2本,授權專利31項,制定完成20個碳匯指標標準草案稿。并在山東青島鰲山灣成功建成了國內首個人工上升流增匯示范區,該增匯方案被寫入《美國低碳路線報告》和《IPCC氣候變化中的海洋和冰凍圈特別報告》。項目執行期基于相關研究內容,項目成員1人獲福建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三等獎,1人獲浙江省海洋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1人獲2020年度中國十大海洋科技進展、2020年度中國海洋與湖沼十大科技進展。項目成員1人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人獲批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人入選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項目已完成財務審計和數據匯交等工作,此次課題績效評價會的順利召開,為下一步項目績效評價奠定了良好基礎,有望為未來國家制定相關科學與技術深度融合的有關規劃提供基礎和示范。

課題績效評價工作會議現場

線上及現場參會專家、領導

張瑤、崔球、趙美訓和樊煒分別作課題績效自評價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