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2014年11月15日(星期六)9:30-15:30
主 講:秦大河院士攜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作者團隊一行九人
地 點: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圖書館二樓報告廳
背景介紹:
IPCC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即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是一個附屬于聯合國之下的跨政府組織,于1988年由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環境署合作成立。IPCC主要工作是發表與執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有關的專題報告,主要根據已發表的科學文獻來撰寫評核。
IPCC協助各國于1997年在日本京都草擬了《京都議定書》,協議目標是要在2010年時,讓全球碳排放量比1990年時減少5.2%,目前已有170多國核準該協議。IPCC已分別在1990、1995、2001、2007及2014年發表五次正式的“氣候變遷評估報告”。
秦大河院士簡介:
秦大河是地理學家,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70年畢業于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先后于1981年和1992年在蘭州大學地理系獲理學碩士、博士學位。積極倡導冰凍圈科學概念,建立了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冰凍圈與其他圈層相互作用以及冰凍圈變化的適應對策方面構建了冰凍圈科學的理論框架。是中國第一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的人,還是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他參與領導IPCC(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第五次報告第一工作組的聯合主席),以及中國氣候環境演變評估工作,為深化認識氣候變化科學做出了重要貢獻。主持《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新理念,使中國氣象科技事業發展步入新里程。參與領導的IPCC工作獲諾貝爾和平獎,曾獲53屆國際氣象組織獎(IMO)、2013年沃爾沃環境獎(該獎被稱為是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諾貝爾獎”)、美國NOAA海洋大氣研究杰出科學論文獎、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等。
宣講團隊名單:
翟盤茂研究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效存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
張小曳研究員(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
廖宏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周天軍(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 研究員)
高學杰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氣候變化研究中心)
董文杰教授(北京師范大學)
姜彤研究員(國家氣候中心)
因圖書館的座位有限(550人),并開放給校內師生和社會公眾報名,因此請有興趣參與的老師同學于11月13日前在網頁上報名,以便我們統計人數,安排座位及簡餐。請登陸http://mel.xmu.edu.cn/ip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