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 間:12月15日 09:30-11:30
主 講:陳運泰院士
地 點:周隆泉樓A3-206
陳運泰院士簡介
陳運泰主要從事地震波與震源的理論與應用研究,發表科學論著300余篇(部)。他在地震破裂動力學的理論(地震震源及地震序列的模擬)與應用(震源破裂過程反演及天然與地下核爆炸等人為地震的近震源觀測)的研究成果增進了對地震破裂過程時空復雜性的認識,并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的實踐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
1970年代開始利用地震波、地形變、重力等方法綜合研究發生于我國的大地震的震源過程,開創了我國震源物理過程的研究工作。
1980年代在地震震源動力學理論的研究中對地震破裂模式、地震序列模擬做出重要貢獻。
1980年代以來,積極倡導和從事數字地震學研究,開展天然與人為地震的近震源觀測與研究及其在減輕地震災害中的應用的研究,利用寬頻帶數字地震資料反演從小地震直至大地震的震源破裂過程反演及人為地震(地下核爆炸等)震源過程反演,增進了對地震破裂過程時空復雜性了解。
從上世紀80年代起,陳運泰和他的合作者便積極倡導開展旋轉地震學的研究,關注和支持旋轉地震儀的研制與觀測。
進入21世紀,他與國際著名理論地球物理學家L. Knopoff教授合作,不斷探討地震學中最基本的問題,如對由Knopoff(1956)提出的、在現代定量地震學中沿用了50多年的、影響深遠的兩條基本的原理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改進。研究成果發表在地震學和地球物理學國際權威刊物Bull. Seismol. Soc. Amer. (SCI收錄的刊物) 旋轉地震學專刊上 (Knopoff and Chen, 2009)上。該文出版后僅6個月(2009年4-9月),即名列該刊被點擊閱讀最多的前50篇論文 (The 50 Most-Frequently Read Articles) 之一的前第41名。
相關附件:
陳運泰:履歷及簡介.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