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門大學海洋開放日,讓海洋知識觸手可及

    時間:2014/11/06

    來源:

    瀏覽:

    廈門大學第三屆海洋科學開放日于112日在廈門大學海洋樓(曾呈奎樓)為廈門市民奉上了一道科學盛宴,以寓教于樂的方式使得海洋知識觸手可及,也為2014年廈門國際海洋周拉開了序幕。

    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為什么會讓海水變酸了?潮間帶生物的心跳是怎樣的頻率?你知道海帶和洗發水的關系嗎?上古時代的海洋和氣候是什么樣子的?九龍江的赤潮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制作屬于你自己的貝殼標本?觀測浮標是如何在海底進行工作的?……在海洋開放日的各個有趣的展位前,志愿者們用科普實驗、海報圖集等諸多形式為小朋友們一一解答了這些看似“高大上”的問題。

    1500名公眾進入海洋樓,其中包括許多中小學生和幼兒園小朋友,他們動手參與科學實驗、在各個展位參加互動,了解海洋生物多樣性、浮游生物、海洋酸化等各種奧秘,還嘗試了3D影像技術游廈門,真正玩轉了屬于自己的海洋周。

    除此之外,本次海洋開放日還安排了六場特邀科普講座,內容涉及紅樹林生態保護、極地科考經歷、海洋蝠鲼、食品安全問題、潮間帶生物探秘等諸多領域,講者既有海洋科學資深專家、中國極地科考船“雪龍號”船長,也有熱愛海洋的工程師,他們與市民分享自己的海洋故事及所知所想,從不同視角為聽眾呈現了海洋科學的魅力所在。“我通過沈權船長的報告看到了美麗的極光,船長還解答了我關于雪龍號和馬航失事客機搜救的問題”,一位中學生興奮地說,“能與船長直接對話使我對雪龍號的了解更加深刻了。”

    參加本次活動的還有香港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太古可口可樂飲料公司、來自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的訪問學者Bayden Russel教授,以及廈門大學蔚藍社等,他們展示了有關海島保護的重要性、海洋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節水小知識等內容。在觀影室,有關海洋保護的演講、采訪及相關記錄片在循環播放,而在展廳二樓,工作人員給孩子們臉上、手臂上畫著漂亮的海洋生物圖案,年幼的孩子還用彩筆涂畫海洋生物。不同年齡段的大人和孩子都在海洋樓里找到了樂趣所在,從不同角度學習到了“海洋與我”的息息相關,并更了解了作為個人,應該如何從“我”做起,保護海洋,達到了開放日主辦方的初衷。

    本次開放日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China)和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聯合舉辦,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的老師給予了全力的支持。

    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于2010年開始實施,由國內七所涉海大學(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共同發起,其廈門辦公室設于廈門大學,目前已經開展了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開放日、科普講座、中學生夏令營等活動,旨在向公眾普及海洋科學知識,促進對海洋的認知,提高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從而推動海洋科學研究和教育的發展。科學普及與公眾開放同時也是高等學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理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因此,通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有了這樣一次生動熱鬧又意義深遠的活動。 

     

     

     

     

    上一篇: 地球一小時,如何用你的力量改變氣候變化? 下一篇: 2014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公告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