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的11月是最好的季節,盡管早已過立冬,卻依然有著27度的高溫,對于海邊的人們來說,最該與海洋來個親密接觸。而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周隆泉樓、希平樓和金泉樓,一場關于海洋科普盛會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海洋真的變酸了嗎?作為生物生長的必要元素,氮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古老的地球留下來的寶貴礦石怎么形成,為何有如此不同的形態?海洋病毒和一般的病毒有什么不同?肉眼難見的浮游生物在顯微鏡下是什么樣,它們怎么生長?DNA是什么,怎么認識DNA,它為何讓生物如此多樣?海灘上的生物們怎么應對潮水烈日的惡劣環境?水華是什么,對廈門人賴以生存的九龍江有什么影響?聲音在水下如何傳播?面對廣袤深邃的大海,科學家如何測量它的廣度和深度,如何了解海流、風浪的變化?
所有這些問題,人們都能在第四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里找到答案。11月15日這一天,海洋環境相關的30余個實驗室和展位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工作人員一遍又一遍耐心地講解、演示,志愿者不厭其煩地為接踵而來的市民全程導覽,短短七個小時,以中小學生及其家長為主的4000余名公眾通過觀察、聽講、答題、動手實驗等方式進行了不一樣的科學體驗。
孩子們在實驗室里模擬了加速的海洋酸化實驗,用顯微鏡尋找有孔蟲,用液氮快速冷凍香蕉和棒棒冰,辨識各種礦物和寶石標本。用來觀測海洋的科考船、浮標、潛標、衛星遙感以及實現水下通信的“機器人”等各種高新技術通過浮力小魔術、3D模型操作、觸摸機器人、電視墻互動、電腦模型等方式展現在公眾面前,聽起來高深的流體力學實驗室用模型展示了海洋內波現象,可以實現自動化分析的“懶人技術”、高通量測序儀器也受到大家的關注。

多個實驗室展示了各種螺、貝、鮑魚、魚、蝦、蟹等常見海洋生物的標本和活體,也可以用顯微鏡觀察浮游植物和動物,了解生物的形狀、分布、習性,探索它們生長的秘密;美麗的小丑魚、水母和珊瑚吸引了大批小觀眾的注意;潮間帶、九龍江河口、廈門近海、紅樹林濕地、深海等各種區域的生態系統也一一被展示;全球變暖、海洋污染、海洋垃圾、富營養化、過度捕撈等問題及被深入淺出地探討;生物適應、海藻利用、生態旅游、海水處理、海洋生物制藥等各種問題也通過答題、貼紙、涂色等互動方式成為孩子們熱衷的學習主題。來自廈門太古可口可樂飲料有限公司的管理培訓生Sam Lee-Potter在他的展位上普及了生活塑料對海洋的污染和對人類的影響。放映廳里滾動播放著由保護國際基金會(CI)制作的《大自然在說話》及其他科普小短片;主辦方還為公眾提供了海洋圖片上色,臉繪、手工繪制T恤、制作小帆船、海灘生存游戲等趣味性活動。

除此之外,開放日還安排了六場特邀科普講座,廈門大學盧昌義教授生動地講述了紅樹林的功能作用、現狀、分布以及保護措施,并帶來了事先采集的秋茄胚軸,激發了許多觀眾對紅樹林的興趣;李海燕博士介紹了白敏冬教授用來防治船舶壓載水帶來的外來生物入侵所使用的羥基高級氧化技術;蔡明剛教授身著極地科考隊的制服,以“北極!北極!”為題,講述了雪龍號科考船上及在北極的科學工作和日常生活,還向小觀眾贈送了雪龍號的明信片;熱愛鳥類的山鷹(朱敬恩)博士介紹了諸多只能在中國見到的海洋鳥類,分享了出海觀鳥的趣事,在他的眼里,觀鳥這事兒從來不讓人失望;董云偉教授介紹了潮間帶的生物及其生活習性,用小視頻生動地展現了忙碌的潮間帶環境。他們熱情與市民分享自己的海洋故事,從不同視角為聽眾呈現了海洋科學的魅力。能容納200人的報告廳里,幾乎場場爆滿,互動踴躍,常常聽見觀眾的互動和驚嘆。



和往屆開放日不同的是,今年主辦方特別為中學生開設科普小課堂,主題分別為《機器人的眼睛-超聲波》、《海洋碳循環與全球變化》、《魚和甲殼動物解剖實驗》、《海洋的形成演化和礦產資源的形成分布與人類的未來》,由科研人員或研究生講授。共有來自廈門科技館、廈門一中、廈大附屬科技中學的75名館員、學生提前報名參加了自選課程,這也是開放日首次嘗試設置專門科普課程,為高年級學生提供了更多科學體驗的機會。
豐富的活動讓人們目不暇接,大人和孩子在此都找到了樂趣,了解海洋,愛上海洋,并更了解作為個人,應該如何從“我”做起,保護海洋。在師生們傾力支持下,這場“走近海洋”的科普盛會圓滿劃上句號。活動結束時,許多孩子還戀戀不舍,約定來年再次參加開放日。
本次活動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主辦,是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重要文化活動。科學普及與公眾開放是高等學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活動的實施主體,COSEE China于2010年成立,由國內七所涉海大學共同發起,五年來已開展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開放日、通識課程、講座、中學生夏令營等科普活動,向公眾普及了海洋科學知識,促進對海洋的認知,提高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其意義深遠。
The 4rd Annual Ocean Sciences Day was held on November 15th on Xiang’an Campus. This 4th event was also our first! Our first one in our new home at Xiamen University's Xiang'an campus that is.
Over 4000 visitors came through the three buildings (Zhou Long Quan Bldg, Xiping Bldg and Jinquan Bldg) which house ocean sciences here to learn about the work our researchers do and how they too can become stewards of the ocean. Various subjects covered a lot of research going on here such as the carbon cycle, ocean observations, phytoplankton, zooplankton, marine debris, marine biodiversity, wetland conservation, ocean acidification, marine mammals, kelp, food security, seabird watching, intertidal ecosystem, work in the Arctic, etc.


The event was coordinated by COSEE China (The Center for Ocean Sciences Education Excellence China). COSEE China was established in 2010. It aims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scientists and educators. By forging links between these groups, it aims to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about the ocean and cultivate the next generation of ocean scientists and a scientifically literate citizenry. Several ongoing programs are conducted through COSEE China throughout the year that enables these goals to be 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