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3日,“探索海洋——第五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在翔安校區周隆泉樓、希平樓、金泉樓成功舉行,活動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主辦,約400名師生投入工作,50余個實驗室和學生展覽攤位開放,短短七小時內共吸引約8000名公眾參與,其中包括許多學生團隊。
在開放日現場,“嘉庚號”科學考察船模型備受關注,各類浮標、潛標、衛星遙感技術、水下機器人等高新技術一一展現在公眾面前,工作人員通過浮力小魔術介紹浮標工作原理、用模型演示海洋內波現象;無人機3D體驗站還帶領參與者跟隨無人機鳥瞰濱海濕地世界,同時呈現“莫蘭蒂”展示給翔安校區的影響。

用浮力小魔術解釋浮標的工作原理 水下機器人吸引了大批觀眾
美麗的小丑魚、水母和珊瑚吸引了大批小觀眾的注意;多個實驗室展示了螺、貝、魚、蝦、蟹、棘皮動物等常見海洋生物的標本和活體,利用轉基因技術演示觀賞魚熒光蛋白注射,并定時開設螯蝦解剖實驗操作課程,我們同時還展示海洋瀕危物種的現狀,介紹海漂垃圾的危害,引導人們關注過度捕撈,倡議關注廈門灣的白海豚、文昌魚和無人島;為公眾提供可持續的海鮮消費指南和食用建議,宣傳增殖放流的意義,介紹濱海濕地生態系統及相關生態修復知識,倡導人們在實際生活中愛護海洋、保護生態環境。
孩子們可以參與簡單的實驗,區別海水和自來水的酸堿度、鹽度,識別水體富營養化與污染,學習液氮的知識、了解碳匯的故事、模擬加速的海洋酸化現象、用顯微鏡在沉積物中尋找有孔蟲和古氣候的痕跡。為了引導觀眾體驗和思考,主辦方還提供海洋圖片上色,臉繪、手工繪制T恤、模擬浮游生物等趣味性活動,并設計了“海洋浮游植物大闖關”、“水鳥連連看”、“飛行文昌魚”、“海灘生存游戲”等知識問答和游戲環節,鼓勵觀眾參與操作,深入了解生物的形狀、分布、習性,探索它們生長的秘密。孩子們還能自己動手制作鮑魚殼、設計葉拓、甚至團隊合作建造浮標模型。通過積極參與活動,參與者可以獲得從南中國海3000米深處采集的海水樣品、樹脂標本、主題明信片、書簽等各種主題鮮明又有意義的紀念品,

一名小觀眾正在專注地觀察科考船模型 孩子們在感受海水密度分層實驗

孩子認真地用鹽度計測量水體鹽度 螯蝦解剖進行中
多個放映廳里還同時滾動播放著《森林之歌:聽濤—碧海紅樹》、“海馬號”深海無人潛水器在南海北部拍攝的冷泉活動視頻,以及其他科普宣傳影片。
此外,開放日特別安排了五場特邀科普講座,來自深圳的攝影師和潛水愛好者王潔和大家分享了他的潛水經歷,展示了水下攝影作品,介紹水下攝影裝備,通過互動呼吁大家保護海洋動物;鄭連明副教授介紹了水母類群及其生態習性,水母的秘密武器及特殊本領,水母旺發帶來的生態問題,以及被水母蟄到之后怎么進行緊急處理;陶毅助理教授則介紹了不同海洋生物的聲音,讓觀眾聽音頻,并現場出題,讓大家猜測聲音來源;徐鵬教授介紹了全球和中國漁業發展的歷史與概況,并向觀眾展示常見的海鮮種類以及國內外主要漁業科技進展;博士生韓國棟同學展示了潮間帶生活的生物及其生活習性,用圖片和小視頻生動地展現了忙碌的潮間帶環境,探討人類活動對海洋及潮間帶的影響。他們熱情地與市民分享自己的海洋故事,為聽眾呈現了海洋的魅力和科學意義,也強調了海洋保護的重要性。
在師生們傾力支持下,這場“探索海洋”的科普盛會圓滿劃上句號。豐富的活動讓人們目不暇接,大人和孩子在此都找到了樂趣,了解海洋,愛上海洋,并更了解作為個人,應該如何從“我”做起,保護海洋,公眾在活動結束后通過各種途徑發來了積極的反饋,許多孩子戀戀不舍,約定來年再次參加開放日,并表示以后要學習海洋環境科學,成為一名科學家。
經過五年的實施,海洋科學開放日已成為廈門國際海洋周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為市民提供了一場科學的饕餮盛宴。
科學普及與公眾開放是高等學校及國家重點實驗室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作為活動的實施主體,COSEE China于2010年成立,由國內七所涉海大學共同發起,已開展一系列面向公眾的開放日、通識課程、講座、中學生夏令營等科普活動,向公眾普及了海洋科學知識,促進對海洋的認知,提高全民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其意義深遠。
(文:施薇 圖:江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