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5日,作為廈門國際海洋周的重要文化活動,一年一度的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如約與公眾見面。這一天,寧靜的廈門大學翔安校區難得熱鬧了起來——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參觀者絡繹不絕,總人數約6500人。來自廈門大學的400余名師生志愿者,為前來參觀的大小朋友奉上了一場蔚藍色的科普盛宴。 海洋科學開放日由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COSEE China)、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濱海濕地生態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福建省海陸界面生態環境重點實驗室、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及環境與生態學院等共同主辦。具體而言,此次活動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周隆泉樓、希平樓、金泉樓舉辦,通過50余個各具特色的實驗室開放、展覽、互動、講座、科普視頻等方式,向公眾宣傳海洋知識。 對于來參觀的小朋友而言,各類簡單易行的小實驗最具有吸引力。不論是關于海洋酸化的“變色”反應,介紹浮標原理的“小小魔術”,還是用顯微鏡觀察浮游生物以及化石里的古生物;不論是浮床模型承重能力大比拼,還是“冰塊在淡水里還是海水里溶解得更快”的大揭秘,這些新穎有趣的實驗都贏得了空前的歡迎。有時間和人數限制的趣味課堂“魚類解剖”、“紅螯螯蝦解剖”、“磷酸鹽的神奇顯色反應”及“現場制作浮標”更是場場滿座,孩子們在老師的講解和指導下一步步動手操作,體會了真正的科學實驗是什么。 除此之外,各攤位精心設計的互動小游戲也充分調動起了公眾的積極性,讓他們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如將生物種類與地理位置進行配對,引導人們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可能的生活環境,通過互動,對紅樹林、濱海濕地、珊瑚礁群落、海洋食物鏈更加了解,觀察和觸摸海洋污損生物,思考他們對艦船和人們生活的影響,探討如何才能“年年有魚”,并了解人們如何通過不同手段研究,海洋世界上有多少海洋研究站。更為有趣的是,小朋友們可通過答題、參與互動獲得在“海洋護照”上蓋章的機會,獲得不同鹽度的液體顯色形成的彩色紙花,獲得來自南海SEATS觀測站海底4000米的海水樣品。對此志愿者們表示:“很羨慕小朋友集了那么多好看的章和紀念品呀”。 對知識基礎更為深厚的青少年來說,隨處可見的展板和滾動播放的各類科普視頻是他們學習的好老師,生動的語言與不乏深度的科技前沿動態也許是他們探索海洋的新開始,2017年剛剛下水的“嘉庚”號科考船模型與2018年即將亮相的帆船Tara獲得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觀看與合影;除此之外,大洋環流、衛星海洋遙感、海流軌跡、人工上升流、水下機器人等等都以其酷炫的專業性獲得了“理論控與機械控”的喜愛,海洋科技博物館的小展位也受到了關注。 而最吸引各位青年與家長的大約就是各實驗室陳列的高精尖設備與六場科普講座了,賈語嫣同學講述海龜的成長歷程,向市民科普該如何正確地保護海龜;袁東星教授用真實的案例展示了餐桌上的食品安全與生活竅門,讓人們感受到守衛餐桌不是事不關己,而是從我做起;陳鷺真教授讓大家走進紅樹林,了解紅樹林,并鼓勵觀眾保護紅樹林,保護我們的家園;游偉偉副教授以“海鮮指南”為名,從海鮮的消費量講起,引出“養殖海鮮并不比野生海鮮更差”等顛覆性的觀念,又以此探討了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本港海鮮指南;夏光遠同學介紹了有關海綿動物門的許多冷知識,展示了它們的神奇;最后來自太古集團的Sam Smith則認真與觀眾分享如何參與環境可持續進程,做一個“綠色消費者”。這些講座通俗易懂又有趣,引人入勝、掌聲不斷。 而其他如繪畫涂色、粘土創作、T恤繪畫、臉繪等開放日的傳統項目一如既往受到了歡迎。但除了傳統項目,今年的VR體驗活動讓志愿者們也大開眼界,參與者戴上VR設備,就可以親身體驗在海底暢游的美景并參與“尋寶”活動;孩子們也可以跟著魚骨藝術家把不起眼的魚骨拼起來創作成美麗的圖畫。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雖然現場人數較多,但大家都自覺排隊,活動現場井然有序。 一天的時間轉眼即逝,科普的道路上有來自各個實驗室的支持,有工作人員的巨大奉獻,有志愿者的辛勤勞動,更有無數滿懷好奇心的公眾遠道而來,積極參與。“我們的海洋,我們的未來”,探索海洋、保護海洋不僅僅要靠科研工作者的努力,更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長風破浪會有時”,雖任重道遠,但我們仍將砥礪前行。我們明年再見! (文:陳浩然、施薇;圖:陳浩然、江游、李佳穎、黃溢鎵、李鄭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