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廈大海洋重器丨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大會戰圓滿收官!

    時間:2021/07/14

    來源:

    瀏覽: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113E7


    會戰簡報

      由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戴民漢院士牽頭組織的福建近海有害赤潮同步觀測和預警預報研究Future//HAB)科考航次于2020529日收官。本次調查匯集了氣候、物理、化學、生物和遙感等學科領域的究人員100多名,涵蓋了福建近海五個赤潮高發區,歷時12天,圓滿地完成了五個海區的全部觀測任務和項目預期目標。


     AA6DB

    各海區科研人員合影

     



    01 觀測快報

    同心戮力

    五海區同步觀測圓滿收官


      由于近岸赤潮形成受到氣候、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子的調控,現場赤潮爆發存在很大的偶然性。本次現場觀測前期天氣多為陰雨天,風浪大,水溫低,抑制了赤潮的發生。至524日天氣轉晴后,衛星遙感在福建福寧灣海域捕捉到赤潮爆發跡象25日,項目組立即啟動五個海區同步觀測,開展了各個區域以及赤潮和非赤潮區域走航觀測和定點采樣研究。此案例為今后有害赤潮研究中多學科協同、多海區同步觀測提供了范例。


    57964

     

     

     

    01

     


    廈門灣-九龍江海域

    完成了4個斷面52個站位調查,包含125小時定點觀測站位。共采集生物樣品約750化學樣品1200余份,同時通過走航在線監測系統獲得了大量物理水文、生物地球化學和生態參數。

     

     


    02

     


    平潭-莆田海區

    完成7個斷面52個站位調查,包含126小時定點觀測站位14個重點觀測站位。共采集生物樣品200余份化學樣品近1000

     

     


    03

     


    閩江口-連江海區

    完成7個斷面1個赤潮發生區域43個站位調查,包含5個赤潮發生區域站位28個重點觀測站位。共采集生物樣品150余份化學樣品1000余份

     

     


    04

     


    寧德-三沙灣海區

    完成6個斷面44個站位調查,包含125小時定點觀測站位33個重點站位。共采集生物樣品300余份化學樣品近1000,并在10個養殖區域采集了龍須菜、海帶、紫菜、鮑魚等生物樣本。

     

     


    05

     


    東山海區

    完成了10個斷面47個站位調查,包含113小時定點觀測站位6個重點觀測站位,并在東山灣漁排養殖密集區進行了加密觀測。累計投放YSI多參數剖面近100,共采集生物樣品800余份化學樣品近1000

     

      通過大面掃描、剖面觀測和培養實驗,結合水質浮標、遙感和數值模型等,已基本探明福建近岸調查海區藻類的時空分布特征及其他重要環境參數。

     01

    • 廈門島東部、廈金灣北通道、廈金灣南通道海域浮游藻類群落均未出現明顯優勢種,52223日,廈門島西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不再以硅藻為主,而是以甲藻為主,優勢種由旋鏈角毛藻轉變為多紋膝溝藻。

    • 平潭以北海域受到閩江沖淡水的影響,血紅哈卡藻是該海域的優勢種。

    • 在閩江口發現混合種赤潮,赤潮第一優勢種為東海原甲藻,第二優勢種為血紅哈卡0

    • 三沙灣海域浮游植物群落以硅藻為主,少數站位發現東海原甲藻,525日在福寧灣南部海域發生血紅哈卡藻赤潮。

    • 東山灣浮游植物群落以硅甲藻為優勢類群,呈現灣外向灣內逐漸增大的趨勢

     

      通過對福建近岸五個赤潮高發區的多學科同步觀測,為研究赤潮的形成、維持、消亡及其對生態系統的潛在影響提供了基礎參數。


    2089

    鏡檢下的血紅哈卡藻

     

     

     

    02 新發現

    五大海區工作亮點


      廈門灣海區實現了一次具有空間完整性時間連續性的海灣生態系統多學科綜合觀測,發現藻華過程存在時間不同步、空間不連續的特點,生物群落局部區系化、斑塊化分布特點明顯。這些特征與潮汐、水交換之間的聯系,為揭示廈門灣藻華發生機制提供了新視角。


    25C9E

    廈門灣海區觀測現場


      平潭的地理位置獨特,是福建近海米氏凱倫藻赤潮的高發區之一,也是該類赤潮爆發的南部界限。本航次捕捉到了米氏凱倫藻細胞的高值區,初步證明了閩江沖淡水輸入是這類赤潮爆發的原因之一。

    閩江是福建省內流域面積、流量最大的河流,但對其河口和鄰近水域的海洋學調查信息極其匱乏。本航次在閩江口外發現了東海原甲藻和血紅哈卡藻混合赤潮。經初步分析,閩江口外赤潮藻應為原位產生,而非外來水流搬運導致,沖淡水和海水鋒面為赤潮的發生提供了適宜的環境場。


    20894

    同心灣發現藻類聚集 臨時停船


      三沙灣地形口小腹大,出水口只有唯一的東沖口,是一個十分奇特的海灣。為了調查清海行動對三沙灣水質的影響,本航次調查初步揭示三沙灣內大型海藻的遷移可能會影響到灣內營養鹽的循環、通量和消耗


    3693F

    龍須菜養殖區采樣

     

     

     

    03 隊員風采

    堅持不懈,尋赤潮之跡

    攻堅克難,盡擔當之責

     

     

    教授掛帥出征 團隊備受鼓舞

      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大部分學生無法參加本航次,因此三沙灣航次大型海藻組研究工作只有高光副教授孤身一人,在魚排上做了十幾天的實驗,成功獲得三沙灣大型海藻養殖密度對赤潮藻的抑制效應的研究結果;廈門灣海域程鵬教授也掛帥承擔了物理組的部分工作,25小時連續觀測堅持到底,隊員們深受鼓舞。


    ABC4

    程鵬教授工作現場(左二)


    航空母艦式作業模式

      由于觀測海區環境條件限制,此次科考采取了航空母艦式作業模式,即母船進行常規作業,快艇進行其他作業。三沙灣海域,母船在進行定點觀測的同時,派遣4人小分隊乘坐快艇去采集灣內養殖區的各類樣品;東山灣海域水深較淺,科考隊員乘坐快艇,采集樣品到母船進行后續處理工作,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觀測效率。


    2B000

    科考隊員登上快艇


    群策群力,確保工作同步開啟

       受禁漁期影響,閩江口科考隊伍原定的漁船無法出港,不得不臨時租用其他船只。科考隊員們沒有怨言,互相幫助,同心協力克服臨時租船造成的裝船時間短、設備不齊全等困難,并緊急從連江購置了兩臺汽油發電機,僅半天時間就基本完成了儀器設備的安裝調試工作,確保了閩江口與其它海區調查工作同步啟動。


    24ABC

    閩江海區首席錢偉副教授工作現場

     

       2020年注定是個不平凡的年份。受疫情影響,本次科考遇到了許多意料之外的困難,但科考隊員們同舟共濟,不怕辛苦,排除困難,迎風破浪,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向他們致敬!

     


     

     

     

     

    上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丨探索“海洋荒漠”能否“植樹造林” 下一篇: 廈大海洋重器丨媲美“鋼鐵俠之家”,廈大這座部級野外觀測站隱藏東山網紅打卡地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