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廈門大學
70.8海洋媒體訓練營課程,
已告一段落
課程邀請了業界、學界的多位大咖,
分享了誠意滿滿的科普技能干貨,
為30位學員們勾勒了清晰的未來方向
現在,
一起來觀摩
科普界大咖課的干貨!
內容為王的時代,
如何用筆桿子「撬動」公眾的科學意識?
果殼網科普副總編吳歐老師,曾任《National Geographic》中文版等雜志期刊編輯,中國科學協會「我是科學家」演講項目總策劃……入行二十年,她見過無數的作品,也寫過無數的作品,在專業內容生產領域具有資深經歷與獨到見解。
如何選擇兼具創意和有趣的科學選題?
“一切新聞都是科技新聞,這是我們編輯部一以貫之的準則。社會事件背后的運行規則都值得我們思考,因為世事通明皆學問。”吳老師表示,找個好選題,才能有的放矢,而那些科技前沿、社會熱點甚至是論文庫、科學史,都是絕佳的選題庫。由此,訓練營的同學們靈感紛紛——海滄隧道通車與隧道的修建方式科普;小龍蝦正當時與小龍蝦的“養殖秘籍”;冰冷海底的稀有礦產……
但事實上,在選擇題目的時候,難免會常遇到“腦洞不足”的問題,比如視角限制、觀點不新穎等等。“這個時候,就應該大開腦洞,盡力拓展選題的邊界與范圍,放到極限,看它是怎樣子的。”吳老師以她所帶領團隊的經歷為例,向同學們講述了一個從「北京六環通車」的社會熱點,拓展到「北京環線數值擬合」的破壁研究,再到「北京十環在哪?」的深刻洞察,甚至思考「月球是北京的幾環?」這樣的奇思妙想,最后,一篇《北京的四十二環在哪里》應運而生,獲得了10w+的閱讀量。不過,「以北京為世界中心」這樣看似「荒誕」的視角,它背后一定有數學、科學的邏輯支撐。也因此,在思考選題的過程中,那些大如黑洞的腦洞,往前倒推,也需要一定的科學基礎與支撐,以及「理所應當」的邏輯鏈條。
視覺時代,鏡頭、剪輯、畫外音…的背后,
隱藏著哪些欲說還休的科學知識?
央視科教頻道欄目編導章京老師,CCTV10《創新進行時》欄目主創之一。在央視工作的二十多年來,她熟知,晦澀難懂的科學成果,如果要利用影視語言進行「再轉換」,除了要將科學知識吃透外,還需要熟悉觀眾的興趣點。
“比起用ppt,我更喜歡直接用案例展示那些鏡頭背后的故事。”章京老師展示了由她編導的《新品鮑魚養成記》,其中有一段講述鮑魚吃法的內容,畫面極富沖擊力,令人食指大動,而旁白則闡述著新品鮑魚的特質與價值。
“把觀眾的興趣點與科學知識結合起來,”章京老師笑道:“不可能沒有效果。”
當然,當圖像成為表達的重要手段,紀錄片絕對不會是唯一形式——長漫畫、視頻、互動游戲……正如章老師所言,這些新興形式背后所遵循的原則,都是一致的。
有小組成員就開了這樣的腦洞——
天文、航海、導航,如何用視覺傳播表現出來?
以時間為不可逆的線索,主人公流浪于瀚海,畢生尋找著未知的終點。在旅途中,TA將完成不同的任務,學習不同朝代的航海導航技術,了解特定時期與地域的海洋人文故事…
創意永遠先于實踐,我們期待著這個作品誕生的一天。
策劃線下科普活動,將會帶來更加直接干脆的效果。
COSEE China (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負責人Emily King,「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主創之一,長年致力于海洋科學普及與教育活動的策劃。在她眼里,線下活動能帶去更真實、直觀的體驗。
“讓我們從Pixar動畫中獲得活動策劃的設計靈感。”
在動畫里,總是有一個身有缺陷的主角,TA平凡的世界在一朝被顛覆,并且迅速發酵,直到促成Ta行動。但在行動時,負面效果與失敗也可能隨之而來,Ta需要吸取教訓,在不斷磨礪中成長,最終實現目標。
以Emily策劃的海上研學活動為例:
這場活動為青少年構建了「海上科研日常」的情景,從出海采樣,到實驗觀察處理,全真模擬了高校海洋科學研究的日常。參與者將實踐大洋環流模擬等項目,在不斷的體驗中加深對于科研的感知。當然,操作中也會出現種種不可預見的問題——采樣器損壞、樣品污染……這些經歷也會反向加強參與者對「實踐出真知」的體會。
簡而言之,設計者要將參與者「放置」在全新架構的「世界觀」(情景)中,給予一定的內驅力,促進其不斷向前,在體驗成功與失敗的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
很多時候,我們在實驗室的日常,
就可以成為很好的題材
互聯網時代,運營維護新媒體應當成為科學傳播工作者的必備技能。
果殼簽約作者、科普博主、廈門大學海洋生物學碩士曾文萃,扎實打磨過科研技能,也產出過高質量學術作品。在她看來,加入@鮑語AwesomeAbalone 的運營,既能展現所學知識,也能滿足她對于新媒體的興趣。
曾文萃分享道:“我曾寫過一篇10w+的稿子,那是我利用在實驗室中無數個5分鐘間隙寫出來的。”將科學研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描繪出來,讓更多人發現科學的魅力,這是科普工作者的初心所在。
當然,塑造多媒體矩陣,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在「鮑語」宣傳矩陣中,團隊用vlog記錄科研日常,用圖文并茂的微博展示鮑魚有趣的生活習性,用生動流暢的科普文章深挖科學故事。他們講述基地中不同種類鮑魚的養殖方式,甚至拍攝記錄「邊吃大排檔邊嘮海鮮品種」等軼事,用讀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將水產養殖相關知識傳播給公眾。
科普作品的誕生,并非絕對的全新創造,它更像是基于科學性、客觀性、真實性原則,對已有科學成果的「再創造」。這種轉化方式,有助于將深藏在實驗室里的研究成果,展現到公眾面前。
在科普受眾群中,青少年永遠令人矚目,他們擁有無限好奇,也渴望著璀璨的未來。
從創作者到出版編輯,在《知識就是力量》副主編何鄭燕老師對我國科普界的產業化與專業化的歷程有著深切的體會。
“通過科普閱讀提升青少年的視野、借助各類平臺或空間點燃內在青少年的興趣,”何老師補充到:“確定這兩點至關重要,剩下的就是如何去做。”
何老師提出以下幾點要素:
根據核心主題構建系列性專題,是實現內容可持續產出的有效方式,例如訓練營成員構思的《奇妙海島物語》、《人類高質量趕海》等等。
互聯網時代,IP意味著粉絲群的聚集,也意味著正能量輸出能迅速傳達到某一群體之中。
文本永遠是一維的,但是如果作品「可寫可講,可做活動」,那么這種場景表達將直接價值「升維」,就更容易用「真實」觸及受眾心靈。
在傳播知識的同時,帶去一定的思想和價值,傳播科學家精神,而這也是科普的核心要求。
我們已在多年的學習中感知到了科學的魅力,現在應當輪到我們,去將這點星火,傳承下去。
自科學「入世」以來,人類對其的每一分上下求索,都促成了科學信息的積累與傳播。而思考知識從何而來,科技與人、科學家與公眾的關系是科學傳播的核心命題。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孫蕾老師,多年來深入研究環境傳播、科學傳播背后的人與人之間信息的博弈。她深知,每一篇有關科學的新聞,其文本背后都隱藏著符號建構與意義爭奪,潛移默化地影響公眾的環境感知與科學素養。
圍繞海洋主題,孫老師首先對科學傳播與環境傳播的跨學科屬性進行了介紹,梳理了科學傳播研究經歷的范式演進(Paradigm)即:科學普及范式,公眾理解科學范式,和參與對話范式。這些學理基礎,在「入行」之前,就為科普小白們找準工作定位提供了方向。而在談到如何以海洋為主題開展公眾環保動員的傳播策劃時,孫老師還為科普小白們「高亮」了兩個傳播密碼:一個就是對海洋環境問題的命名,要選擇一個可以打動目標受眾的視角;另一個,要意識到,成功的環境傳播是大多數公眾稍作努力就可以達成的改變,因此,目標的設定不能對大眾做過高的道德要求和理性要求。“我們的科普和環保動員是要讓最多的人能夠參與,這樣路才能走得寬廣,走得遠。”孫蕾老師由衷地說道。
怎么樣
沒有機會face to face的你
是不是也有所收獲?
別擔心
在未來
70.8海洋媒體訓練營
將邀請更多的科普達人、業內大咖
分享更多實用、有趣的
科普學習干貨
如果你心動了
那么就來加入我們吧!
本屆海洋媒體訓練營雖然已經接近尾聲
但是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將持續招募
那個志同道合的你!
撰文:李依睿、賴瀅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圖像素材版權歸老師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