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浩瀚無垠,
海的奧秘無窮無盡,
人對大海的探索亦無止境;
無論是“精衛填海”,
還是“海的女兒”,
人類對大海充滿無窮的想象。
昨天,
無數海洋人在科學研究中
凝結出智慧與知識的結晶,
讓我們更多地了解海洋;
今天,
社會經濟飛速發展,
而帶來的全球氣候變化、
海洋污染等問題愈加嚴重,
警示我們保護海洋環境,
與海共生;
明天,
海洋與人類的命運
都應走向永續的未來,
讓這顆藍色星球的脈搏
在太陽系中強有力地跳動……
11月18日至24日,廈門國際海洋周如期舉辦。今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聯合國“海洋十年”計劃正式啟動的首年。本屆海洋周以“人海和諧 攜手共筑藍色發展新十年”為主題,奏響“人海和諧”藍色樂章。
伴隨著一年一次的“海風”,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也將面向不同層次目標人群普及海洋科學,講述人與海的故事。
海洋科學“空中課堂”圍繞“Ocean Story”主題視頻,呈現海洋實驗室、紅樹林生態修復功能等內容;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由研究生和教授科普團隊走進中學,帶領青少年了解海洋污染與濕地鳥類生態知識;“可持續的藍色廈門”共創工坊將邀請學界、業界嘉賓分享綠色、可持續的低碳方案,并招募全國高校學子一同探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與海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021年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
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MEL)
中國海洋科學卓越教育伙伴計劃
(COSEE China)
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70.8 Media Lab)
邀您一同潛入無窮之海
您愿意加入嗎?
由COSEE China舉辦的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迄今已經歷了十個春秋,吸引數萬公眾與學生參與。因為疫情,今年以《Ocean Story》專題視頻這種特殊的方式與大家見面,讓我們一起開啟“空中課堂”!
大海是否漫無邊際,海洋的資源是否無窮無盡?
我們的生活對海洋造成了怎樣的影響?
海洋科學研究是在做什么?
學海無涯,我們對海洋科學知識的探索永不止步。
2021年在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系列專題視頻《Ocean Story》,將透過屏幕讓您“親臨”實驗室,與科研人員“面對面”。
海洋與地球學院碩士研究生李佳宸、環境與生態學院博士研究生郭嘉宇將以生動有趣的實驗呈現由海水鹽度和溫度而引起的海洋環流現象,解密氣候變化下的海洋命運。
「第一視角」聚焦科學前沿背后的基礎研究,走近海洋青年學子的科研日常,聽博士生江鵬解碼海洋中的神秘物質——DOM(溶解有機物),看碩士生王禹莎如何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魚類“體檢”,觀碩士生陳鈺靈講述新型污染物——PPCP(藥物和個人護理產品)對環境的潛在危機。
一次次科學實驗、一輪輪數據分析、一場場思維碰撞……我們將帶你揭開海洋科研的神秘面紗。
科學研究旨在探索世界的未知,其前行的方向正是當下問題的導向。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趨勢下,我們“談CO2色變”。11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英國格拉斯哥閉幕,其中就談到了碳減排問題。
海洋固碳的“秘密武器”之一,就是紅樹林、海草床和鹽沼這三類海岸帶生態系統。埋藏在紅樹林沉積物中的碳卻占50%至90%,堪稱藍碳捕獲“高手”。
(下潭尾濕地公園紅樹林航拍圖/圖片來源:MGC課題組)
維護地球生態,讓海洋在綠色循環發展中走向“永生”,紅樹林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在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我們一起走進八閩園等多個生態修復研究基地,看看這群可愛的“精靈”。
為什么綠色的樹要叫紅樹林?
怎么會有植物能在海岸潮間帶存活?
為啥它是幫助海洋固碳的“小能手”?
這些疑問
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
《Ocean Story》專題片
將為你一一解答
正值廈門國際海洋周之際,70.8海洋媒體實驗室還面向公眾和青少年開展《可持續的“藍色城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共創工作坊以及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線下趣味科普講座活動,在70.8海洋月開啟一場知識狂歡。
探索,永續
在一往無前的道路上
各方攜手并進
才能更好地發展
11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6)在英國格拉斯哥閉幕,近200個與會國家完成了《巴黎協定》的實施細則與諸多議題的遺留問題談判,達成了《格拉斯哥氣候公約》。
在所有成果中,建立年度海洋對話以加強基于海洋的減緩和適應的相關策略,成為了未來國際海洋保護行動的有力支持。
海洋的未來是怎樣?當代青年又該如何在時代浪潮中踐行海洋保護行動?
恰逢廈門國際海洋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將與SDGs行動者一起,在中國“雙碳目標”的時代背景下,探討與分享氣候行動、海洋保護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相關領域的行動案例。
藍色碳匯是什么?人類都市應當如何與海洋友好相處?
未來城市是怎樣的?如何為我們的后代建造安全、可持續的城市?
碳中和如何實現?綠色能源如何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
循環經濟如何適應本土需求?又能為城市與海洋的可持續帶去什么?
應對氣候變化與未來發展,需要所有人,立刻行動起來!
前人砥礪風雨,后輩肩負傳承。少年強則國強,下一代永遠是肩負傳承的一代。
70.8海洋月將針對青少年群體,開展有趣且豐富的科普活動,將科學家的精神,傳承給未來的海洋之星。
濕地水鳥與普通鳥類的區別在哪里?觀鳥必備的“十八般武藝”又是什么?濕地與海洋之間有著怎樣的緊密聯系?水鳥與海鳥有何不同習性?
窺一斑而知全豹,觀一鳥而探瀚海。
來自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的林清賢博士,將以“觀鳥人”的身份,為廈門大學附屬科技中學的同學們帶去有趣的鳥類影像及知識,展現各種鳥類的捕食、棲息、翱翔等行為,敘述濕地水鳥生態與海洋環境保護的唇齒關系,帶領青少年挖掘背后的生態學信息,加強其對生態保護的理解。
長期從事鳥類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研究,曾編寫出版《黃山鳥類》、《君子峰鳥類》,參編《福建省濱海濕地水鳥》、《中國海洋與濕地鳥類》等著作,在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
如果海洋會流淚
我們能否聽清海哭的聲音?
“核污染”、“石油污染”
“藻華爆發”、“微塑料污染”
……
或許,
你隨手丟棄的口罩,
最終將落入海底,
千百年難以降解
………
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研究生科普小分隊,將結合講座與海洋污染模擬實驗的科普劇場,向青少年講述有關海洋污染的類型、來源以及應對之策,激發青少年在日常行為中環境保護與海洋保護的感知,培養基礎的科學素養與科學思維。
瀚海無垠,學海無涯。
我們身處的這顆蔚藍星球,70.8%都是由無窮之海組成。
或許終其一生,我們都無法抵達知識的盡頭,就像無法探索完這片蘊含無窮寶藏與奧秘的海洋。
但幸運的是——
我們擁有一群志存高遠的科學家和科研工作者,作為先行者為后人探索著海洋與知識的邊界;
我們仍舊有機會在灘涂邊種下一棵樹,期待著它們長成郁郁蔥蔥的紅樹林;
我們還有無數志同道合的伙伴,跨越時空,跨越國界,走到一起,為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攜手相行;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下一代,無數的后人將成為我們,成為海洋的守護者。
探索,發展,繼承,永續……這是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與70.8海洋月系列活動的愿景。
一直以來,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聚焦人類、海洋與自然的研究及其之間的關系。依托相關科研成果、實驗平臺和科研人員科普經驗,MEL海洋月活動現已開啟,讓我們共赴“海洋十年”之約!
撰文:劉思琦、李依睿
排版:李美瓊
編審:劉琰冉、賴瀅、Emily King
責編:甘少敏
總編:70.8海洋媒體實驗室
出品: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