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青年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重要地位。為深入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穩步推進大學生實踐發展著眼農村、植根基層,12月18日下午,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一行師生走進翔安沙美村,與當地村委會和沙美小學一同回顧過去五年共建成果,展望十九大新時代背景下的合作模式,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本次活動分為三個部分,村委會共建座談會、沙美小學知識宣講進課堂、十九大紅色關鍵詞進村入戶。
促膝共話,憶五年共建歷程,展未來合作藍圖
活動以“共建座談會”拉開序幕,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國強,團委書記吳珊珊等3位老師和12名學生,沙美村村支書彭垂遠及3名村委會成員,沙美小學少總彭淑芬出席活動,就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和沙美村自十八大以來的五年共建項目和成果進行回顧與總結,并對未來的合作方向與方式加深了交流探討。
首先,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靑年志愿者協會代表黃梓丹同學為到場嘉賓詳細介紹和回顧了過去五年的共建項目——愛在路上,支教沙美。隨后,彭垂遠書記為廈大師生介紹了沙美村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變化,對于廈大海洋學子的支教活動,他給予了高度的肯定。彭書記談到“有了廈大才有了今天的沙美“,家長對大學生支教的評價很好,這一共建活動不僅為沙美小學的孩子帶來豐富多彩的知識,更提升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力。
對此,陳國強副書記指出,廈門大學是一所與沙美村緊密相連的學校,在很多方面都受到村民的幫助與扶持,廈大的學生自然要學會感恩和回饋。作為“雙一流”的高校和學科,廈大海洋學子理應明確新時期賦予青年的責任與義務,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要將青春的熱血揮灑在基層、奉獻于中國新農村的建設中。對于未來的共建活動,他提出三點期望:一是細化已有的支教項目,開展”個性化家教“活動,因材施教;二是開拓更大的合作空間,以“鄰里”關系和諧共處,從小處著眼,發揮青年學子的力量,爭取合作最大化;三是以提高村民文化素養為目的,熱情邀請沙美村村民前來學院參觀,感受現代科學的發展魅力,營造“科學育人、文化哺人”的新農村氛圍。
此外,沙美小學少總彭淑芬表達了對我校學子支教的感謝,同時,期待有更多更好的課程可以由廈大海洋學子帶進沙美小學,為孩子們開拓視野、豐富知識。現場不少參與支教活動的同學表示,教學過程不僅在傳道授業,更在彼此學習、互通有無,他們很享受共同進步的過程,也期待未來可以開拓“課業輔導”、“社會實踐”等合作項目。
親切交流,進課堂連結童心,訪村民紅色宣講
座談會結束后,廈大海洋學院一行師生來到沙美小學,開展以“學思踐行十九大,攜手共建新時代”為主題的進課堂宣講活動。
在十九大宣講課堂中,海洋學子以十八大到十九大這五年生活變化入手,為孩子們呈現了一堂內涵豐富、簡單易懂的課程。同時,學生們利用專業知識,進行海洋科普,在互動中,讓孩子們了解“建設海洋強國”是偉大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夢想,更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學生支教作為農村教育的補充力量,在加強師資建設、合理分配教學資源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海洋學子在支教歷練中,不僅學會轉化知識積累,輸出知識成果,更重要的是在與小學生的互動中,磨練耐性,提升組織和表達能力,通過小學這一窗口,探知當代農村的發展現狀和出路。
此外,學院還組織學生進村入戶,為沙美村民發放“十九大民生熱詞解讀”傳單,耐心解說,幫助村民更好地理解黨和國家的新政策、新思路。
本次沙美村紅色宣講會是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學習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一環,是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快建立完善“校村合作”模式的重要嘗試,是讓支教走進社區、把實踐基地建在基層、助力青年一代成長成才的重要舉措。
此次活動,立足五年共建成果,有效促進了我校與周邊農村地區的聯絡發展,充分體現了青年一代腳踏實地的干勁和志存高遠的信念,為開創一個嶄新的五年吹響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