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4月27日,來自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海生技教工黨支部、底棲生物研究生黨支部、本科生黨支部的師生黨員40余人來到翔安彭厝參觀彭德清紀念室,學習革命先輩英勇抗戰、報效祖國的光榮故事。

彭德清紀念室位于翔安區彭厝村的松山學校,2019年11月起重裝開放。紀念室主體分有四個展廳,收藏有豐富的圖文史料,利用充滿科技感的智能交互技術,講述了開國少將彭德清將軍的光榮一生。
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彭德清將軍的光榮一生如同一幅生動的畫卷在師生面前徐徐展開。彭德清1910年出生在廈門的一個小漁村“彭厝村”,幼年喪父、家境貧苦的他14歲便遠渡重洋討生活;多年后回到故鄉,彭德清深感國家危亡,義不容辭走向“山”里,于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先后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立下赫赫戰功,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而后歷任交通部副部長、部長,為新中國的交通事業作出巨大貢獻。1999年,彭德清在北京逝世,按其遺愿,他的骨灰被撒入廈門、翔安、金門交界的水域,出生在海邊的他,終于重回家鄉大海母親的懷抱,走完“兩頭海、中間山”的一生。

紀念室的文史室里還懸掛著彭德清的家訓:“莫悔今生艱苦奮斗,嚴于律己自力更生,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彭德清一生清貧,并未給后代留下物質財富,但是他留下的精神力量歷久彌新,傳承后人。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在一百年的非凡奮斗歷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頑強拼搏、不懈奮斗,涌現了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譜寫了恢弘壯麗的篇章。海洋與地球學院通過組織師生黨員在彭德清紀念室聆聽這樣一個鮮活的本土紅色故事,讓師生黨員對黨的歷史有了更直觀更深入的認識,教育引導師生黨員大力發揚紅色傳統、傳承紅色基因,賡續共產黨人精神血脈,激勵他們立足崗位、以實際行動踐行一個黨員的使命和擔當。
文:陳雅琪、沈雅威,圖:陳雅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