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緊緊圍繞“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總目標,結合學院實際,突出海洋特色,精心設計“自選動作”,扎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提質增效,打造富有廈門大學海洋特色的黨史學習教育品牌。
學史看海,回顧海洋歷史
海洋與地球學院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海洋學科特色緊密結合,以海洋人的視角生動詮釋了中國的發展歷史。
廈門大學和中國共產黨同年而生,這既是歷史的巧合,也是救亡圖存的時代召喚。廈門大學自成立之日起即著力發展海洋科學研究,而我國第一個海洋學系則孕育自戰火激發的民族需求,開啟了中國近代海洋科學研究的先河,為學科一百年來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廈大海洋學科的發展與民族命脈緊密相連,與黨的戰略演進密切相關,我院依托 “海洋先鋒”微信公眾號,制作“學史看海”系列專題推送,講述中國共產黨從“向海圖存”到“向海圖富”,再到“向海圖強”的海洋戰略演進,回顧不同時期不同戰略指導下廈大海洋學科發展的生動實踐。

學史看海,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融入廈大海洋學科發展,為師生們上了一堂“海洋強國”愛國主義教育課,引領廣大海洋人厚植 “紅色情懷”,堅定“藍色信念”。
學史悟海,傳承海洋精神
海洋與地球學院黨委結合海洋學科特色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舉辦“海洋青年說”團支部書記沙龍、“奮斗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主題演講比賽等活動,引導學生帶領師生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路”,感悟思想偉力;展望即將開啟新百年的“新征程”,凝聚奮進力量。
開展“讀懂中國”系列活動,組織學生走訪身邊老黨員,挖掘老黨員的入黨故事,感悟老黨員的入黨初心,回顧老教授的奮斗歷程,用黨的光榮傳統堅定信念、凝聚力量,用老海洋人的優良作風啟迪智慧,砥礪品格,激勵海洋青年刻苦學習,努力鉆研,為廈大新的百年征程增光添彩,為海洋強國建設貢獻一份力量。
舉辦廈門大學海洋文化科技創新創意大賽、海洋知識競賽等活動,通過比賽加深同學們對海洋文化、海洋科技和海洋環境保護的理解,引導同學們感悟藍色信念、勇攀科技高峰。

學史悟海,圍繞黨史學習教育,講好海洋故事,推動海洋創新,引導海洋學子們從黨史學習教育中汲取精神力量、感受海洋魅力、激發創新活力,積極投身海洋強國建設實踐,切實做到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感悟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實踐力量,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學史逐海,聆聽海洋聲音
海洋與地球學院把“我為師生辦實事”和“我為社會辦好事”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讓師生群眾都感受到了黨史學習教育帶來的新變化、新氣象。
為響應疫情期間“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的號召,豐富師生的生活,創新學術交流形式,我院特別策劃推出“聽,海的聲音”趣味海洋系列講座。戴民漢院士率領學院多名專家學者坐陣,為師生獻上精彩的海洋科普講座,帶領同學們探索海洋奧秘,聆聽海的聲音,講座得到在校師生、校友以及學生家長的一致好評。
依托“嘉庚”號科考船,開展“山海相連嘉庚情”直播連線活動,帶領云南省大山深處的孩子體驗海洋探索之旅,將海洋科普送進山里;成立了“嘉夢海揚”志愿服務團,走進沙美公益圖書館,為孩子們吹響知識的“小螺號”,帶去“大海”的聲音,將弘揚嘉庚精神和踐行海洋強國“藍色夢想”有機結合,引導廣大海洋學子做嘉庚精神的傳承者,做海洋文化的傳播者,做藍色夢想的傳遞者。

為推動科技創新成果惠及于民,踐行海洋知識公眾科普之責,我院教師走進廈門市各中學,面向上千名中學生開展海洋科普體驗活動,激發中學生對海洋探索的好奇心,培養青少年的科學思維素養,拓展學生們海洋知識。

學史逐海,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優良作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根本宗旨,結合海洋學科特色,立足本職崗位為師生服務,為社會服務,從黨史學習教育中獲得啟迪,將擔當精神落實到行動上,用心、用情、用力服務師生的實際需求,充分展示了在黨史學習教育大背景下海洋人“學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為”的精神風貌。
學史強海,打造海洋重器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這是我們黨準確把握時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總結世界主要海洋國家和我國海洋事業發展歷程而作出的戰略抉擇。強化海洋科學研究,培養高層次創新型海洋人才,助力海洋強國戰略,作為中國現代海洋學科的“藍色搖籃”——廈大海洋責無旁貸。為加快向海洋進軍的步伐,廈門大學不斷砥礪前行,打造了一批助力海洋強國夢的“國之重器”。海洋與地球學院以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制作“廈大海洋重器”系列推文,力求答好建設海洋強國之問,開創學科建設新局面。

穩立潮頭的“海上廈大”——“嘉庚”號科考船,投入運行四年多來解鎖多個海域,執行33個科考航次,累計航次作業約1000天,完成“海絲學堂”等多個人才培養項目,總航程超10萬海里,助力廈門大學服務“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

屹立東山島的“鋼鐵城堡”——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融產學研于一體,集海洋觀測、科學實驗、科普教育三大功能于一身,為發展海洋科技、促進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海洋強國做出貢獻。以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和漳江口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漳江站)作為主要組成的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簡稱“臺海站”)在2021年10月9日正式獲批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翱翔太空的“海絲”星座——海絲一號與海絲二號小衛星,于2020年12月、2021年6月相繼成功發射,實現了廈門大學海洋學科海天陸基一體化海洋觀測體系建設,有效提升了觀測海洋、研究海洋、經略海洋的能力與水平。

落地海上絲路的國際海洋人才“培養基”——中國-東盟海洋學院,是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的一份子,推動了廈大海洋學科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搭建海洋研究領域國際交流合作橋梁,提高中國在亞洲乃至世界海洋領域的影響力。

這些海洋重器是展現中國經驗的智慧結晶、是彰顯我國海洋實力的重要象征、是廈大海洋人能走向蔚藍、破浪前行的有力保障。得益于這些優勢學術與科技資源,2020年12月,廈門大學成立了碳中和創新研究中心,助力國家實現“雙碳”目標;2021年10月,“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項目通過現場考察。據2021年“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軟科中國大學專業排名”,廈大海洋學科總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前50,學科下設“海洋科學”、“海洋技術”專業分列全國第一、第二,為實現世界一流學科建設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學史強海,在黨史學習中汲取豐富的攻堅智慧,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學科事業發展的有機融合,有力地推動了海洋學科的發展和高質量海洋人才的培養。
百年潮起學黨史,“洋”帆奮進創新篇。站在新百年的關鍵歷史節點,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緊密結合學科特色、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引導廣大海洋人學好黨史這門必修課,在黨史學習中汲取知識與智慧、加深理解與感悟、踐行初心與使命,直面海洋學科發展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文:陳笑雨、方庭昕、胥悅、徐宇航
圖:海洋與地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