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學史力行擔使命,辦好實事踐初心——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我為師生辦實事”工作紀實

    時間:2021/12/06

    來源:COE

    瀏覽: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自覺把學習黨史同總結經驗、觀照現實、推動工作結合起來,認真抓好“我為師生辦實事”實踐活動,不斷增強師生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推動學院事業不斷向前發展。

     

    找準突出問題,深入基層辦實事

    廣泛調研,聽真聲音。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堅持問題導向,深入一線調研。開展“書記有約”“院長有約”“書記專題會”,針對各系專任教師、工會委員、黨政工作人員、黨員與學生代表等,舉辦調研座談會10余場,與各系師生深入交流;健全黨內談心談話制度,深入開展面對面交談,及時掌握黨員思想動態,廣泛聽取師生真實的聲音,制定院黨委7大項和支部25個項目清單,并實時督促落實。

    深入研判,找真關切。學院黨委在充分聽取師生意見建議后整理匯總問題清單,精準鎖定子女入學、辦公條件、科研用地、安全、健康、就業等師生真正關切的問題。黨委書記聯系學校幼兒園、屬地小學,幫助解決教工子女入學問題;與各機關部門溝通協調解決教師科研用地問題;進行翔安校區海物水聲水池圍欄加裝、洗手間改造等工程,改善辦公條件;疫情期間走訪慰問學生,送上“暖心大禮包”;開創性舉辦學院學科重點單位系列招聘會,促進學生就業,著力解決師生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成立疫情防控專班,構建防控指揮體系,迅速落實封閉式管理等強有力防控措施,有效應對多起本土疫情;聚焦宿舍、網絡、實驗室等安全問題,特邀金融專家、派出所民警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將“我為師生辦實事”成果轉化為校園和諧穩定堅實力量。

    高度聚焦,抓真問題。學院高度聚焦師資隊伍、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工作,狠抓制約學院發展的關鍵問題,尋求破解之道。優化學科建設,圍繞首輪一流學科建設成果反饋意見,凝練學科發展方向,完善“十四五”規劃,制定新一輪“一流”學科建設方案。做好高層次人才對接服務,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加盟,2021年學院引進南強特聘教授3人、南強重點崗位教授1人、南強青年拔尖人才A類人才2人、B類人才3人。加大科研啟動經費支持力度,幫助搭建實驗平臺,提升教師科研能力,使高層次人才更快進入工作狀態。學院制訂《科學流動站關于發放優秀博士后津貼的管理細則》,加快吸引和匯聚國內外優秀博士,充分推動其發揮專職科研隊伍科研團隊生力軍和師資儲備重要來源的作用。

     

    圍繞重點群體,結合實際辦實事

    強化教職員工歸屬感。促進青年教師交流發展進步,學院積極開展新進教師交流會、專題培訓會,同時選拔青年教師參與學校夏令營培訓及教學技能大賽,提升教師隊伍教學技能水平。積極對接高層次人才入職事務,協助處理合同辦理事宜,為其預安排辦公室和實驗室,做好周轉房選房申請、科研助理招聘、入職手續辦理等工作。落實科研服務送上門,常態化開展科研項目申報實務培訓,舉辦經驗交流會,邀請校內外專家進行具體指導,提升科研項目申報成功率。營造溫馨和諧的工作氛圍,學院開展廈門天竺山“歡樂親子行”活動;組織教職工參加校合唱比賽、教職工運動會;開展新員工歡迎、新教師第一堂課引薦勉勵儀式、退休教師榮退儀式等,增強教職員工“第二故鄉”歸屬感。

    增強青年學生獲得感。組織開展實驗技能大賽、海洋知識競賽、海洋文化科技創新創意大賽、貝殼設計大賽等,提高學生運用海洋科學知識的能力;在第七屆廈門大學“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學院獲優秀組織獎,并獲主賽道一金一銅、紅旅賽道一銀佳績。常態化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打造“周一午餐交流會”品牌項目,促進學生-教師面對面交流;推出“聽,海的聲音”系列講座,邀請戴民漢院士等8位教師,帶領學生探索海洋奧秘,增強學生科研學術獲得感。舉辦海洋學科重點單位系列招聘、就業主題專場辯論賽、國家就業政策宣講會、職業生涯規劃賽、創業沙龍等,增強學生生涯發展獲得感。舉辦“向洋而生,從心出發”健康教育系列活動,開展心理游園會、心理月觀影等活動,增強學生身心健康獲得感,為學生成長成才全方位保駕護航。

    提升退休人員幸福感。聚焦離退休職工關心關切問題,做到黨建引領、精準服務。在春節、“七一”、重陽等節日,院系領導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同時,學院黨委積極與電影院協調,為退休教師們的觀影活動提供貼心服務。并結合“讀懂中國”活動,組織學生走訪陳文沛、蔡阿根、許振祖等老黨員教師,撰寫人物文稿、制作紀錄片,進行黨員故事融媒體傳播,賡續紅色血脈,傳承海洋精神。

     

    抓住關鍵領域,著眼長遠辦實事

    多領域、立體化,推動一流學科建設。聚焦海洋科學發展趨勢和國家需求,發揮學科優勢,為建設海洋強國貢獻堅實力量。廈門大學“海絲”一號與“海絲”二號小衛星相繼成功發射;以東山太古海洋觀測與實驗站作為主要組成部分的福建臺灣海峽海洋生態系統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正式獲批為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為進一步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奠定基礎。今年,學院將繼續以一流學科為核心,整合學術資源,瞄準科技前沿,大力推動新時期一流學科建設。

    多樣化、全過程,保障一流人才培養。實施機制建設、教學水平提升、課程體系建設、實踐教學提升、國際交流促進等“五大計劃”,為海洋科學與技術領域培養高素質人才。依托“嘉庚”號科考船、“東山站”等,開展多樣化海洋學科實習與培訓,支撐中國-東盟海洋學院項目建設,為一流海洋人才培養體系搭建科研平臺。開展“海洋學雙博士學位”項目、設立“海洋環境創新型人才國際合作培養項目”,舉辦“研究生學術論壇”“凌峰暑期科研論壇”“水環境科學研究高校聯盟研討會”等,提供研究交流新方式、開放互動新平臺,助力交叉學科人才培養。

    多舉措,規范化,推進一流隊伍發展。以優化學科布局、規范人才引進政策等為抓手,實現人才隊伍可持續性發展。積極舉辦論壇、國際學術會議、宣講等活動,主動“走出去”、“請進來”;發揮學科帶頭人影響力及各種基金、獎教金的激勵作用,吸引優秀人才走進廈大海洋學科。2021年累計引進專任教師1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人,10人中9人為高層次人才,另新增入選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人。同時,堅持培養和使用并重,開展行政技能輔導、國內外短期出訪等培訓,采取分層次分項目的管理方式,加強支撐隊伍能力建設。


     

    聚焦國家需求,圍繞大局辦實事

    增強海洋科技創新,助力地方發展。圍繞區域主導產業、基礎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在海洋生物抗菌肽、海洋生物健康養殖與遺傳育種、海洋醫療器械等方面取得系列成就。成功轉讓6項國家發明專利、培育2個國審水產新品種,并實現轉化投產。構建區域海洋立體監測、預報系統,于多省市實現業務化平臺投產應用,為海洋防災減災等貢獻科技智慧。積極承擔國內外科技規劃研討與制定,戴民漢院士與國內外專家共同撰寫《海洋綜合管理》藍皮書,為海洋健康與綜合管理提供思路與指導;在中國構建碳達峰、碳中和“1+N”政策體系進程中,有力推動了海洋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區域發展。

     

    傳遞海洋科學聲音,強化社會服務。學院教師走進中小學授課,踐履高校普及科學知識之責;登上“嘉庚”號科考船,直播連線云南等西部邊遠山區師生,攜手體驗海洋奧秘;開展海洋科普活動,助力中小學生筑牢海洋強國“藍色夢想”;成立“嘉夢海揚”志愿服務團,走進圖書館,吹響知識的“小螺號”。此外,依托70.8海洋媒體實驗室、COSEE China等平臺,已成功舉辦九屆“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活動,推出系列海洋科學新媒體內容,2021年最佳單篇瀏覽量達55萬,獲廣泛好評。

    夯實海洋強國之基,對標國家戰略。學院致力服務國家重大需求,占領國際發展制高點,圍繞海洋碳匯國際基礎科學前沿,瞄準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重大需求,全力支撐保障國家基金委基礎科學中心項目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建設工作。積極構建科研創新及人才培養平臺——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海西實驗室),努力建設集科研、產業、人才、資本“四位一體”的海洋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全面支撐區域及國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福建海洋創新實驗室”已列入《加快建設“海上福建”三年行動方案》和廈門市“十四五”規劃等省市區域戰略發展規劃。

     

    學史力行擔使命,辦好實事踐初心。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始終將黨史學習教育與黨和國家的戰略需求相結合,與廈門大學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與服務師生成長、推動學院建設相結合,立足實際需求辦實事,著眼長遠發展解難題,努力構建工作長效機制,深化黨史學習教育成效! 

     

    文:黃熠鋒、葉思圓、趙嵩玲、鄭敏敏、王怡人

    圖: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各部門


    上一篇: 海洋與地球學院掀起學習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熱潮 下一篇: 黨史上的今天——12月5日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