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生祁第以第一作者在在Nature子刊《Nature Climate Change》上發表研究論文

    時間:2017/03/03

    來源:COE

    瀏覽:

    2017年2月28日,國際著名學術刊物《自然》(Nature)旗下子刊 《自然·氣候變化》(Nature Climate Change)(2015-2016影響因子: 17.184)發表了海洋與地球學院博士生祁第為第一作者的文章,研究揭示了過去20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導致西北冰洋酸化水體正在快速擴大(圖1)。該項目成果由陳立奇教授科研團隊領銜、與美國等國內外科研團隊合作完成。

    這個新發現是中美科學家在北極研究中取得對全球氣候變化是北冰洋酸化水體快速增長主要驅動力的重要證據。北極地區是全球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地區,過去20年來出現快速變化,北極地區平均溫度升高是地球平均升溫的2倍多,北極快速升溫導致了北冰洋海冰快速融化,每年夏季三分之二面積的海冰融化使開闊水域達1000多萬公里,大量的人為二氧化碳通過大氣進入北冰洋,導致上層水體的酸堿度降低,也就是北冰洋的酸化現象,但至今對北冰洋的酸化程度以及變化速率仍不清楚。

    論文通過對過去20年來5個北冰洋航次數據進行的精細分析,采用化學示蹤和模型模擬,發現全球氣候變化引起了北冰洋環流模式異常、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快速后退驅動著太平洋冬季水(攜帶“腐蝕性”的酸化海水)的大范圍入侵(圖2),導致了北冰洋酸化水體快速擴張,并以每年1.5%截面積的速率增長,預估到本世紀中葉整個西北冰洋將被酸化水所覆蓋!西北冰洋快速酸化對海洋生物具有重要影響,尤其是蛤蚌、貽貝、海螺等鈣質外殼生物,在快速酸化的水體中,它們將更難形成或維持其外殼。此外,翼足目類海螺是北冰洋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是北極三文魚和鯡魚重要的食物,其總量下降將對北冰洋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影響。

    論文的通訊作者陳立奇為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廈門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該研究工作由陳立奇領銜的國家海洋局與美國NOAA合作的《北冰洋碳循環與海洋酸化》研究項目,國際合作作者和項目包括:美國特拉華大學蔡衛君教授(論文的通訊作者)、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全球海洋酸化觀測網資深科學家Richard A. Feely 教授、廈門大學陳敏教授課題組以及瑞士哥德堡大學Leif G. Anderson教授等研究機構科學家。

    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祁第是陳立奇教授指導的博士生,碩士階段師從廈門大學海洋碳循環小組(OCG)翟惟東教授,得到OCG和翟惟東教授良好的海洋碳酸鹽系統科研訓練。博士階段以廈門大學和海洋三所聯合培養身份,師從陳立奇教授,從事極地海洋學研究;曾參加中國第6次和第7次中國北極科學考察,兩次均獲得優秀科考隊員稱號(20%比例);期間得到北極項目合作伙伴蔡衛君教授和Richard A. Feely 教授的指導和幫助,較好地融入到海洋大氣化學和全球變化的多學科集成和國際化的研究團隊。

    P.S.

    Reference: Qi, D. et al. Nat. Clim. Change http://dx.doi.org/10.1038/nclimate3228 (2017).

    http://www.nature.com/nclimate/journal/vaop/ncurrent/full/nclimate3228.html

    圖1

    圖2


    上一篇: 王克堅教授課題組在海洋動物抗菌肽研究取得的新突破 下一篇: 大洋與近岸硅藻對碳酸鹽系統日變化及CO2濃度升高的光生理學響應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