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院游偉偉副教授科研成果發表于《Reviews in Aquaculture》

    時間:2018/09/29

    來源:COE

    瀏覽:

    2018年9月,由我院游偉偉副教授(第一作者)與美國南加州大學Dennis Hedgecock教授共同完成的題為“Boom-and-bust production cycles in animal seafood aquaculture”的研究論文在《Reviews in Aquaculture》雜志在線發表。該雜志為農林科學一區期刊,2017年影響因子為7.139,漁業領域排名第一。該文首次從遺傳學角度對全球水產養殖產業頻繁出現的產量“盛衰”現象的規律及內因進行了剖析,并提出了相應的管理對策。

    在過去的六十年里,全球水產養殖的產量以每年8.2%的速度遞增,2014年水產品養殖產量首次超過捕撈產量。但當聚焦到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單一養殖物種時,產量的年際間“盛衰周期”(boom and bust cycle)現象高頻發生。該現象表現為某一物種家養化成功后,通常會經歷產量的快速增長及快速下滑,且產量的衰減與流行性病害頻發具有密切聯系,并進一步導致養殖業者棄養該物種而轉養其他物種,這種養殖行為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破壞。

    本研究以海水養殖動物作為研究對象,對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上1950-2015年間世界各國的養殖產量數據進行分析,結果表明,61.4%的產量數據發現不同程度的“盛衰”規律,且其間隔周期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并基于此構建了產量變動的預測模型。研究結果還表明,這種產量的“盛衰周期”現象也與近年來全球水產品養殖增速放緩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先前學者對于這種養殖產量的“盛衰周期”現象的原因多歸結于市場波動等經濟行為,本文首次從海產動物的繁殖和生物學特性入手,剖析了導致該現象發生的遺傳學內因。對于貝類和甲殼類等具有高繁殖力的物種,在養殖群體中遺傳多樣性下降與近交效應增加等現象極易發生,而這又與病害頻發等具有十分緊密的聯系,這可能是導致產量“盛衰”現象的關鍵因素。目前,國際上大部分的水產養殖苗種尚未經遺傳選育,因此,加強苗種的遺傳管理,保證一定的有效繁殖群體數,避免快速的近親衰退,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突破點。

     

    圖1 海水養殖產量“盛衰”現象頻發 a.法國的牡蠣養殖業 b. 中國的鮑魚養殖業 c.中國北方的扇貝養殖業 d. 臺灣地區的對蝦養殖業 e. 泰國的對蝦養殖業 f. 主要產珠國的海水珍珠養殖業

    圖2 養殖產量“盛衰”現象與當前全球養殖產量增速放緩間的關系

     

     

    論文鏈接: Weiwei YouDennis Hedgecock. Boom‐and‐bust production cycles in animal seafood aquaculture. Reviews in Aquaculture. 2018, https://doi.org/10.1111/raq.12278


    上一篇: 我院教師課題組語音技術助力華為手機 下一篇: 張文靜課題組稀有和優勢浮游細菌群落研究新成果在ISME J發表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