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英國皇家化學會納米環境類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6-2017 IF=6.087,一區TOP)在線發表我院張文靜副教授課題組的研究論文“Transcriptomic and microRNAomic profiling reveals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cope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 exposure in the ciliate Euplotes vannus”。該文探討了扇形游仆蟲響應納米銀脅迫的分子機制。
納米銀被廣泛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如生物醫藥、化妝品、紡織品、電子元件及食品包裝等。納米銀的大量使用使得其不可避免釋放到環境中,并對環境生物帶來風險。目前已有較多的研究證明納米銀對生物具有毒性效應,但在分子水平上,生物如何指導細胞進行排毒反應及修復機體損傷還不清楚。作者在實驗室條件下,運用高濃度的納米銀顆粒 (1/2半數致死濃度) 對海洋纖毛蟲 (扇形游仆蟲) 進行脅迫,結合轉錄組、小RNA組及生理生化實驗探索相關的分子機制。
該研究發現,扇形游仆蟲通過內吞作用途徑攝入納米銀顆粒,并通過銅離子轉運蛋白跨膜運輸銀離子(納米銀在培養體系中釋放)。納米銀顆粒及銀離子在蟲體內快速累積并達到較高的濃度(暴露24小時的干重比為1.38 ± 0.15 mg/g),進而帶來一系列危害,包括造成線粒體功能障礙(檢測到ATP含量顯著降低)、脂質過氧化(檢測到MDA含量顯著提高)、損失DNA完整性并造成細胞周期G2/M阻滯(相關基因的表達量顯著改變)。研究還檢測到,蟲體內累積大量的活性氧,嚴重的氧化脅迫使得蟲體啟動應激反應,包括調節一系列抗氧化酶的活力;另一個主動防衛措施是通過ABC轉運蛋白及銅離子轉運蛋白排出納米銀顆粒及銀離子。microRNA通過抑制或降解mRNA發揮作用,整合分析發現差異表達的microRNA靶向的mRNA參與一系列生物學過程,包括細胞周期調控,DNA修復,氧化磷酸化及檸檬酸循環等,說明扇形游仆蟲協調廣泛的microRNA-mRNA調控網絡應對納米銀的毒性。

圖1. 扇形游仆蟲響應納米銀脅迫的分子機制的概念圖。

圖2. 差異表達microRNA及其靶向的mRNA以及相應的生物學通路網絡圖。
該論文第一作者為2016級博士生潘永柏,通訊作者為張文靜副教授。
Reference:
Pan Y, Zhang W, Lin S. Transcriptomic and microRNAomic profiling reveals molecular mechanisms to cope with silver nanoparticle exposure in the ciliate Euplotes vannus.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o, 2018, 5, 2921-2935.
文章鏈接:
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en/c8en00924d#!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