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科技促產業升級,國產大鮑魚亮相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

    時間:2019/06/25

    來源:COE

    瀏覽:

    近日,第十七屆中國?海峽項目成果交易會(簡稱“6?18”)在福州海峽國際會展中心隆重舉行。在本屆展會上,海洋與地球學院柯才煥教授團隊帶來的“綠盤鮑”新品種作為代表性成果在首次設立的科技特派員展區進行推介,引起各界極大的關注。6月18日上午,全國政協副主席高云龍、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省長唐登杰等領導在開幕式后進行了巡展,首站即來到綠盤鮑展位視察了解,柯才煥教授向領導們介紹了福建省鮑魚養殖現狀及“綠盤鮑”新品種的產業化推廣應用情況,并逐一回答了他們的問題。

    圖1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高云龍(右二)、福建省委書記于偉國(右一)與福建省省長唐登杰(右三)等巡視綠盤鮑新品種培育與應用項目展位

     

    走進本屆“6·18”中心展區,主會場左側就是今年首次設立的“科技特派員展區”。綠盤鮑新品種培育與應用作為亮點項目被設置在入口第一位的顯著位置,項目通過活體展示、展板簡介、現場講解、視頻播放、資料發放等方式向參加6·18展會的代表推介了廈門大學在貝類育種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其中單個體重超過一斤的國產大規格鮑魚綠盤鮑新品種格外引人注目。

    圖2 展會上的單只重540克的國產大鮑魚綠盤鮑

     

    廈門大學從事鮑魚的遺傳育種研究已有20多年的歷史,現已建成國內最齊全的鮑種質資源庫,并針對目前我國鮑養殖普遍存在的度夏難、規格小、單價低等產業難題,先后突破了鮑親本同步促熟、種間雜交和性狀評估等系列制種關鍵技術,培育出多個國家級水產新品種。此次帶來的“綠盤鮑”新品種剛于去年年底通過農業農村部審定,今年四月份獲頒國家水產新品種證書。該新品種具有耐高溫性強、養殖成活率高、可養成大規格精品鮑等特點,打破了國內高端鮑魚市場長期被國外壟斷的局面,填補了國內大鮑魚的市場空白,具有很強的產品競爭力和產業帶動力。上個月,我省養殖的一只重達702g的綠盤鮑,在珠海舉辦的“尋找中國最大鮑魚”活動中一舉奪得了“鮑王”的美名。

    圖3 “綠盤鮑”新品種

     

    2019年中國漁業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中國鮑魚年產量16.3萬噸,占全球總產量的90%,其中,福建省的鮑魚產量又占全國的83%,換言之,全球每生產十只鮑魚,其中就有七只來自福建。2018年福建省鮑魚全產業鏈產值超200億元,產業從業人員十幾萬人,已成為福建省漁業經濟支柱產業和富民產業。

    盡管中國是世界第一養鮑大國,但產品規格小、同質化現象嚴重,因此并未對國外鮑魚的價格和銷量產生影響,國際話語權少之又少。廈門大學科研團隊歷經10余年時間培育出國產大鮑魚,意味著中國的鮑魚養殖業正踏上從規模數量增長為主,到質量效益提升為主的產業轉型之路。

    作為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鮑魚分會執行會長,柯才煥教授表示鮑魚產業能取得如此大的突破,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過去十幾年,從陸基養殖到海區吊養,從北鮑南養馴化,到南鮑千里北上度夏,許多技術創新、模式創新促成了鮑魚品種的不斷迭代,使得中國的鮑魚養殖技術走向世界前沿。與此同時,鮑魚的深加工技術也在不斷革新,鮑魚零食、即食干鮑等多元化的產品嶄露頭角。科技帶動全產業鏈健康發展,科技為消費者提供更加豐富優質的產品。展望未來,中國鮑魚行業“自主知識產權” “自主品牌”的道路,已在腳下延伸。

    圖4 日新月異的鮑魚加工產品


    上一篇: 高坤山教授等應邀在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海洋酸化生理生態效應的綜述 下一篇: 我院光學海洋學課題組實現超高頻率藻華監測新突破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