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639號項目第四次年會在廈門成功舉行

    時間:2019/11/15

    來源:COE

    瀏覽: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承辦,福建省地震局福建地震災害預防中心、同濟大學海洋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同協辦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地質對比計劃第639號項目: 耦合觀測、歷史、考古和地質記錄的海平面變化:從分鐘到千年時間尺度,第四次年會(UNESCO-IUGS-IGCP Project 639: Coupling Instrumental, Historical, Archaeological, and Geological Records of Sea-level Change over Minutes to Millennia, Fourth Annual Meeting,以下簡稱“IGCP 639”)于2019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在廈門成功舉行。

    IGCP639 項目廈門會議全體參會人員合影

    會議圍繞項目主題“不同時間尺度(從分鐘到千年尺度)的海平面變化”展開交流和討論,主要目標是系統、詳盡地總結目前國際上第四紀晚期以來海平面變化研究的最新進展及其對沿海地貌系統演變的影響。該會議的主要內容包括:1)通過口頭發言和海報的形式交流最新研究進展,并展望未來5-10年國際上關于海平面變化研究的導向和重點;2)對青年科學家及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科研人員進行研究技術手段培訓;3)通過野外考察對會議承辦地區的海平面研究現狀及未來研究計劃提供意見和建議。此外,該會議也是與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的CMP1701P項目:“Late Quaternary record of coastal inundation due to earth surface deformation, tsunami and storms”和CMP1601P項目:“HOLSEA”的聯合會議。

    第一部分:科研成果交流會

    10月13日晚,會議在廈門海景千禧大酒店的二號會議廳舉行了破冰活動。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地質海洋學系副主任、IGCP639項目第三發起人余鳳玲副教授代表會議承辦方向與會者表示熱烈歡迎,并預祝會議圓滿成功。

    10月14-15日,會議正式舉行。來自英國杜倫大學的Simon Engelhart副教授代表IGCP639項目發起人做了開場演講,介紹了IGCP海平面變化項目的發展歷史,著重介紹了IGCP639項目三年多來的成果和影響,同時對廈門大學和協辦單位表示感謝,并宣布會議報告正式開始。

    會議吸引了來自11個國家的共60名科學家來廈參會。與會專家包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美國地球科學聯盟研究員(AGU Fellow)Benjamin Horton,美國威廉瑪麗學院教授Steve Kuehl,香港大學教授宗永強,臺灣中山大學教授劉祖乾,華東師范大學教授陳中原,同濟大學教授范代讀,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研究員王宏,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地面沉降研究所所長、IGCP 663項目成員楊天亮等。

    IGCP639項目主發起人,英國杜倫大學副教授Simon Engelhart做開場演講

    會議組織了個34個口頭報告及14個海報報告,現場討論熱烈。會議報告綜合了實時觀測、數值模擬、歷史和考古資料以及地質沉積等記錄,探討不同時空尺度海平面變化對沉積過程、海岸環境變遷及人類社會的影響。報告指出,海平面變化的預測有賴于在海平面和氣候之間建立一種強有力的關系,并且急需結合多觀測手段和來源數據來重建海平面變化。通過世界各個地方的案例研究,闡述了當前的方法和歷史數據來源如何約束未來的預測,以及準確的預測如何推動新的海平面研究問題在相關時間尺度上的發展。并強調區域間的合作研究是人類共同應對全球海平面變化的重要基礎。海平面變化研究在區域間發展的不平衡,是我們目前需要面對的問題,區域合作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帶動和促進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相關研究。

     

    南洋理工大學 Benjamin Horton 教授                       華東師范大學 陳中原 教授       

     

         臺灣中山大學 劉祖乾 教授                           西徹斯特大學 Daria Nikitina 教授   

     

      西蒙弗雷澤大學 Jessica Pilarczyk 教授                           香港大學 宗永強 教授             

     

    現場討論

     

     

    海報展示和交流

    第二部分:“福建的構造運動與海平面變化”野外考察

    10月16-18日是會議為期三天的野外考察。第一天,與會專家實地考察了構造運動和海平面變化相互作用下的平潭基巖海岸侵蝕地貌。平潭島附近海域受到強烈的海洋動力作用,包括強風、巨浪和強潮差。新構造運動以斷塊差異隆升和向下運動為特征,以流水、風、海動力為主導的外力相互作用,塑造了平潭島的現代景觀。翌日,參會一行人來到了霞浦。實地了解人類活動影響下的霞浦灘涂侵、淤現狀,以及海平面上升的潛在威脅。野外考察的最后一天選在了位于福鼎市的太姥山。在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中,該區經歷了復雜的地質過程,特別是晚侏羅世-早白堊世強烈的構造巖漿作用,形成了廣泛分布的流變火山巖和侵入巖。以脆性斷裂為主的多種斷裂構造已發展成為具有科研價值的各種地質地貌景觀。

    10月16日與會專家在平潭野外合影

     

    10月17日與會專家考察霞浦汐路橋泥質灘涂(左)、下尾島海蝕地貌(右)

    福建省地震局福建地震災害預防中心陳偉主任做野外介紹

    同濟大學范代讀教授做野外介紹

    第三部分:“地面沉降與海平面變化”專題研討會

    10月19日,在廈門大學思明校區林梧桐樓會議室,開展主題為“地面沉降與海平面變化“的研討會,該研討會是IGCP639系列會議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了對年輕科學家們的技術培訓功能。會議邀請來自德國波恩大學Makan A Karegar博士為大家介紹了基于GPS的地面沉降監測技術和數據分析模型;會議還邀請來自中國自然資源部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IGCP663項目團隊代表許言博士為大家介紹了IGCP663項目中地面沉降項目的概況及相關團隊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方法。

     “地面沉降與海平面變化”專題研討會

    海平面變化一直是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十分關注的問題,在此科學背景下,本次IGCP會議聚焦不同時空尺度海平面變化對沉積過程、海岸環境變遷及人類社會的影響。強調區域間的合作研究對人類共同應對全球變化至關重要。本次會議對促進地區和國家間合作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臺和契機,并在提高了青年科學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年輕科學家科研技能和能力具有建設性的意義。

     

    關于IGCP639項目:IGCP 639 項目(2016-2020)由來自不同國家的四位年輕科學家共同發起,其年會至今已成功舉辦三屆,分別為第一屆2016年阿曼會議,第二屆2017年南非會議,第三屆2018年意大利會議。本次廈門舉行的會議為該項目的第四屆年會。

    在《Marine Geology》和《Open Quaternary》上出專刊;107篇相關文章發表;在AGU、EGU、CERF、AOGS和SSA等大型國際會議上組織專題;成功籌集多方資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科學家和年輕科學家等參會;阿曼會議工作匯報在EPISODES上發表;2018發表了第一期新聞通訊;每次年會都成功組織不同專題的研討會;協辦2019年意大利召開的 CoChE研討會等。更多關于IGCP639項目信息請訪問:http://sealevelchange.org/

    下一屆IGCP海平面變化項目將由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的Jessica Pilarczyk博士和英國University of York的Ed Garrett博士領銜申請。


    上一篇: 海洋與地球學院與江蘇如東洋口港經濟開發區簽署合作框架協議 下一篇: 我院多個成果亮相2019第六屆廈門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洽談會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