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我院毛勇教授課題組和徐鵬教授課題組合作在《Frontiers in Genetics》期刊上發表了題為“Fine-Scal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and Parapatric Cryptic Species of Kuruma Shrimp (Marsupenaeus japonicus), Along the Northwestern Pacific Coast of China”的研究論文,探究了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日本囊對蝦兩個鄰域隱種的精細群體遺傳結構。
日本囊對蝦廣泛分布于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是我國重要經濟海洋生物,近年來日本囊對蝦養殖產業發展迅速,已發展成為全國沿海各地對蝦養殖產業的主導養殖對象。西北太平洋地區的日本囊對蝦包含兩類隱種,自然分布廣泛,大部分為異域分布,在南中國海北部(從廣東惠來至廣西北海)呈同域分布。為了更精細探究西北太平洋海域的日本囊對蝦兩個鄰域隱種的精細遺傳結構,本研究利用簡化基因組和比較轉錄組技術建立其系統發生關系。簡化基因組和單拷貝同源基因的實驗結果支持日本囊對蝦兩個高度分化的進化單元(類型 I 和類型 II)。寧德群體和廈門群體表現出復雜的遺傳背景,可能受臺灣海峽復雜的海域環境影響。
廈門群體和北海群體的遷移率和近交系數低于其他群體,這可能與臺灣海峽和瓊州海峽的歷史海陸變遷和復雜洋流相關。利用兩個鄰域隱種的比較轉錄組獲得大量的直系同源基因,根據同源基因的同義替換率(ds)峰值估算兩個鄰域隱種的分化時間大概在0.26 ~ 0.69百萬年。選擇性雜交實驗表明兩個鄰域隱種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生殖隔離,這支持生物學物種概念。日本囊對蝦兩個鄰域隱種間的諸多差異提示了分別建立兩個鄰域隱種的遺傳數據庫,重新評估兩個鄰域隱種的環境適應性,研發特有的前沿育種技術的必要性。
毛勇教授目前擔任國家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日本囊對蝦育種崗位科學家,長期聚焦在日本囊對蝦種質資源保護和良種選育研究,已選育獲得了我國第一個日本囊對蝦國家審定新品種“閩海1號”。徐鵬教授目前擔任福建省海水經濟生物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聚焦海水經濟生物基因組資源開發和種質資源創新研究。本研究由毛勇課題組和徐鵬課題組通過緊密合作完成,博士研究生王攀攀和陳葆華分別為該論文第一、第二作者,毛勇教授和徐鵬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
全文鏈接: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gene.2020.00118/fu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