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是中國著名的海上花園城市,海洋垃圾的防治管理也一直走在全國的前列。近日,《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還大海一片蔚藍”報道了我國在海洋垃圾治理的經驗。文中肯定了廈門在海洋垃圾治理過程中形成的“廈門方案”,其中提到的 “廈門灣海漂垃圾漂移軌跡預測系統”正是廈門大學海洋與地球學院江毓武教授、張彩云副教授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
“廈門灣海漂垃圾漂移軌跡預測系統”項目于2017年由原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海洋垃圾監測、評估與防治技術業務化研究”項目支持建設,現由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和福建省海洋預報臺業務化運行。
“廈門灣海漂垃圾漂移軌跡預測系統”是研究團隊在長期建設西北太平洋、臺灣海峽及中國沿海港灣的水動力模型的基礎上,結合廈門海洋垃圾監測與防治的管理需要精準開發的。該系統基于天氣預報模型、海洋數值預報模型,融合了現場海漂垃圾實時監控信息,模擬并預測廈門灣海漂垃圾漂移軌跡。系統每天17時制作生成“九龍江口-廈門灣海洋垃圾漂移軌跡及分布預測預報單”,并通過廈門大學海洋監測與信息服務中心進行發布和推送。信息主要面向廈門市生態環境局、廈門海上環衛站、各區環衛部門等相關單位及部門進行發布,為日常進行海漂垃圾的攔截、清掃提供預報支持。

圖1 廈門灣精細化鹽度場預報模擬

圖2視頻監控系統
九龍江上游(江東橋)、入海口(嵩嶼碼頭)、廈門島環島路(廈大海洋樓)

圖3 九龍江口-廈門灣海洋垃圾漂移軌跡預報圖
“廈門大學海洋監測與信息服務中心” 微信公眾號平臺發布

《人民日報海外版》關于“還大海一片蔚藍”報道鏈接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04/28/content_1984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