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2日,“海絲一號”SAR小衛星已成功在軌運行一周年,累計執行成像任務3407次,獲得條帶圖像9216幅、聚束圖像1934幅、掃描圖像390幅,制作完成福建省“一張圖”,基本實現了國產SAR小衛星的業務化運行,為全球變化背景下海洋動力環境參數的遙感反演、海洋災害監測、洪水監測和地表變化分析等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海絲一號”衛星獲取了包括海洋、城市、農田、山脈、冰川等在內的大量高分辨率SAR遙感影像,并為印度尼西亞蘇拉維西島馬穆朱6.2級地震、蘇伊士運河“堵船”、泰國曼谷化工廠爆炸、河南特大洪水等國內外熱點事件提供應急拍攝服務,展現了SAR衛星在應急響應和防災減災等方面的應用前景。

圖1、海絲一號衛星河南新鄉、鶴壁兩市淹水災情監測

圖2、海絲一號衛星蘇伊士運河EVER GIVEN號擱淺監測
“海絲一號”是由廈門大學攜手天儀研究院、中國電科38所和福建省招標采購集團等單位聯合研制,這是我國首顆對標國際先進指標,具有全天時、全天候工作能力的SAR小衛星,最高分辨率可達1米,最大成像幅寬達100公里。 “海絲一號”的集成化和低成本設計,引領了國產SAR小衛星的發展,并為后續國產SAR衛星星座的建設積累了基礎。

圖3、海絲一號
“海絲一號”也是國際首顆面向海洋與海岸帶遙感的C波段輕小型SAR衛星。基于“海絲一號”圖像,團隊在SAR海面風場、海表波浪、海洋內波、海面溢油以及臺風與洪澇災害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反演研究,初步驗證了“海絲一號”在海洋與海岸帶遙感觀測方面的應用能力,“海絲一號”及其后續星將為我國海洋觀測和海洋科學研究提供有力支持。“海絲一號”實現了福建衛星零的突破,同時使廈門大學現有海洋觀測能力從水下、地面向天空延伸,構建起“海陸空一體化”的海洋立體觀測系統,,有力提升我們觀測海洋、認知海洋、經略海洋的能力和水平。


圖4、海絲一號衛星福建省湄洲島、東山灣海面風場反演
“海絲一號”自成功發射并穩定在軌運行一年以來,獲得了多項榮譽:入選2020年度中國遙感領域十大事件和2021年世界十大明星雷達裝備;斬獲第九屆世界雷達博覽會創新產品挑戰賽金獎;榮登中國遙感領域國家級綜合性學術期刊《遙感學報》3月份封面;閃亮第四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2021中國航天成就展、第十九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等,獲得了業內的廣泛贊譽。在第五屆“中科星圖杯”國際高分遙感圖像解譯大賽中,“海絲一號”提供數據參與國際賽道“高分辨率SAR圖像中近海養殖場分割”,與國家“高分”、“海洋”等衛星同臺亮相,推進高分遙感領域國際交流合作和成果轉化。

“海絲一號”和“海絲二號”(2021年6月11日成功發射并穩定在軌運行)兩顆衛星,在國內外形成了具有極強影響力的“海絲”品牌優勢。“海絲”小衛星團隊以習近平總書記致廈門大學建校100周年重要賀信精神為指導,秉承校主“濃厚的家國情懷和實業精神”,深入實踐與龍頭企業的產學研合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未來的“海絲星座”計劃由高分辨SAR遙感衛星、寬幅高信噪比水色遙感衛星、紅外遙感衛星以及可見光多光譜遙感衛星等面向不同海洋觀測需求的多類特色遙感小衛星組成,通過優化組合的多星多傳感器協同工作,實現對海洋與海岸帶的多要素同步觀測及小時級準實時快速響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