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系我們 英文版

    我院商少凌教授牽頭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順利召開課題績效評價會

    時間:2022/04/02

    來源:COE

    瀏覽:

    3月27日,由廈門大學牽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浙江大學、華南師范大學、海南大學、國家海洋技術中心、山東大學、海南核電有限公司、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福建經緯測繪信息有限公司共同承擔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濱海核電站取水區典型致災生物立體監控系統及應用示范”項目(2018YFC1407500)課題績效評價會在廈門成功召開。根據疫情防控要求,本次會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本次績效評估會專家組由自然資源部北海環境監測中心張洪亮教授級高工任組長,委員包括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蔣興偉院士、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陳大可院士、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喬冰研究員、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柴扉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俞志明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李超倫研究員、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唐軍武研究員和中廣核核電運營有限公司何光初高工。

    廈門大學科技處賴日泉副處長代表項目牽頭單位致辭,項目首席科學家商少凌教授、各課題負責人黃洪輝研究員、江毓武教授、何賽靈教授、張宇教授、蔡夫鴻教授、劉松堂高工,以及廈門大學科技處張盛娘科長和項目研究骨干等40余人參加了會議。

    圖1 線上及現場會場

     

    專家組認真聽取了項目完成情況和六個課題的績效自評價報告,審閱了相關資料,認為各課題在致災生物的聲-光監測及生物量評估技術、漂移軌跡預測技術、防污攔截技術、監測集成技術上取得創新性成果,在扎實的核電海域致災生物聚集成因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行之有效的監測和預警響應協調機制并開展示范,切實應用于數家核電廠應對冷源侵害事件的工作中,為實現“建立先進的核電致災生物動態立體監測與決策支持系統,實現多尺度全方位在線監測、快速響應、控制與處置生物爆發“的項目目標提供了技術支撐、做出了重要貢獻,一致同意通過績效評價。

    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專項“濱海核電站取水區典型致災生物立體監控系統及應用示范”項目自2018年8月立項實施以來,組織管理科學規范,建立了一套先進的核電致災生物立體動態監測與防控決策支持系統,并根據不同核電廠冷源生物災害差異性大、核電安全生產對現場監測設施要求嚴格及防疫限制等現實情況,采取了因地制宜的分布式應用策略。其中昌江核電主示范點所建設的監測系統布設在核電廠取水口,已穩定運行6個月,發現并預警了毛蝦和棕囊藻災害風險,建立的馬尾藻漂移軌跡預測模型為核電冷源安全防控預案的制定提供了支持;在福清核電示范點,一、二號機組外的攔污網使用項目研發的環保型防污涂料運行7個月,污損覆蓋率低達2.3%;針對毛蝦、尖筆帽螺及棕囊藻的暴發事件,在大亞灣核電及防城港核電海域應用聲學、光學多手段以及衛星、無人機多平臺開展了預警監測及應急打撈。

    項目執行期間發布應急通報11份,為核電廠科學化防范致災生物及其他漂浮物的威脅、保障取水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在Science Advances等一系列國內外主流雜志上發表第一標注論文63篇,編寫專著1本,申請發明專利37項(獲授權17項)。項目所取得的成果在確保核電冷源安全運行方向有著良好的應用前景。


    上一篇: 英國《自然》雜志采訪報道我院在海洋碳匯方面的研究工作 下一篇: 王克堅教授團隊揭示青蟹抗菌肽抗菌與生殖相關的雙重生理學功能

    相關文章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久久